背景早在建国初期,中国就建立起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1999年
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中国对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部门设奖,加大了国家科技奖的奖励力度,并且增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奖励。这些变化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也意味着国家对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越来越重视。
颁发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而且获奖者必须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获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当中也创造出了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这样的科学家,获得者的奖金是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评价指标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实施细则》,以及不同奖种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的,将申报项目完成时间由过去的一年改为三年以上,主要目的还是确保项目在实践当中得到很好的检验和应用。
意义科技奖励大会特别突出了对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视,特别突出了学科的交叉和协作,特别突出了与生产和生活的结合,特别突出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些积极导向极大地鼓励了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和热情,激励科研工作者加强彼此合作、通过学科交叉开启创新思路,同时也使科研工作者更加注重成果的产业化和实用性。
历届获奖人士2000年度在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数学家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他们每人获得500万元奖金。2001年度2001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两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院士。2002年度2002年度,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计算机专家金怡濂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年产生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1997年以来,该奖项连续四届空缺后首次评出。2003年度
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大会2003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环境学专家刘东生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还增设了特等奖,获此殊荣的是载人航天工程。2004年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300个项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出现了空缺,而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终于有了得主。这一奖项分别被中南大学黄伯云课题组和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项目组摘取,这两项成果都属于新型复合材料的重大原创成果。此外,同样体现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度空缺。2005年度在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改上届空缺的局面,中国现代气象科学专家叶笃正院士和中国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一起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值得关注的是,体现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度空缺。7套科普作品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也是中国首次为科普作品颁发国家科技奖。这一年中,海外学成归国的科学家表现十分突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73.7%的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是海外归国人员。2006年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中科院院士、农业专家李振声。2007年2007年,两名科学家---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闵恩泽院士和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获此殊荣。2008年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2009年度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数学家谷超豪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