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传》,刘保昌博士著作。
目录
第一章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1.出生在美丽的杭城
2.幸福而早熟的童年
第二章 “天涯路断蘼芜草,留不住,春去了”
1.小学和中学
2.开始投稿
第三章 “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
1.就读上海大学
2.转学震旦大学
第四章 “是一个缠绵烦琐的希望,它早在遗忘里沉湮”
1.尝试革命
2.文学工场
3.冯雪峰来了
第五章 “这沉哀,这绛色的沉哀”
1.追求施绛年
2.《无轨列车》和“第一线书店”
3.《新文艺》和翻译
第六章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1.水沫书店
3.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
3.一首杰作《雨巷》
4.“我的杰作”
第七章 “假如有人问我烦忧的原故,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1.翻译《爱经》
2.参加“左联”和定婚
3.《现代》创刊
第八章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
1.海上远航
3.巴黎生活
3.转学里昂
4.出版第二本诗集《望舒草》
5.游学
6.西班牙之行
7.遣送回国
第九章 “这只是为了一念,不是梦,就像那一天我化成凤”
1.解除婚约
2.爱人穆丽娟
3.定婚与结婚
4.创办《新诗》
5.与“国防诗歌”叫阵
6.诗歌创作
7.出版《望舒诗稿》
第十章 “血染的土地,焦裂的土地,更坚强的生命将从而滋长”
1.上海沦陷
2.香港的林泉居
3.《星座》副刊
4.创办《顶点》诗刊
5.领导文协香港分会
6.幸福的家庭中潜伏着不幸
7.夫妻分居
8.香港沦陷
9.身陷囹圄
10.苦待天明与再婚
11.《我用残损的手掌》
12.《赠内》与《萧红墓畔口占》
第十一章 “灯和我之间是书,书和我之间是——隔膜!”
1.香港解放
2.被诬为“文化汉奸”
3.上海自辩
4.诗作与人生
5.出版《灾难的岁月》
6.重返香港
7.奔向光明
8.诗人远行
后记
后 记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本戴望舒传记了。
一是出于对戴望舒诗作的喜欢;二是出于对这个忧郁诗人短暂一生的同情。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最早是喜欢他的《雨巷》。在湖北省沔阳县沔城中学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文学“发烧友”,《雨巷》曾经伴随了多少人从迷茫感伤的少年走向哀乐交织的成年?
诗人一生只有45年,诗作只有90多首,加上3段苦涩的婚姻,1次痛苦的牢狱。他像流星,在中国新诗的天空上,飞逝而过,留下夺目的光芒,永恒地照耀诗歌的星空。
写这本书,还是完成一个心愿。
我的博士导师龙泉明先生在世时,是将戴望舒当作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20年代是郭沫若,30年代是戴望舒,40年代是艾青,分别代表了该时段中国新诗创作的最高综合性艺术成就。
这个观点,当然会有许多人不同意,当然也会有许多人很同意。
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都需要对戴望舒作进一步的了解。
不太了解的同意只能是附和;不太了解的不同意只能是武断。这本书可以视为对戴望舒的“同情的了解”。
而就在写作这本书期间,12月3日早晨,我的硕士导师张正明先生遽归道山。
两年多时间,两位导师相继远行。先生们在世时,我总觉得自己还是小孩子;先生们走了,一夜之间顿觉心灵沧桑。难道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是我们对另一个世界的老师的无穷思念。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们还将继续在这个空茫广阔的世界中走下去。
感谢孙玉石老师,他主编的《戴望舒名作欣赏》,给我启发良多;感谢北塔兄,他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传》以诗人的敏感体贴传主,同样给我诸多启示。
感谢出版家李尔钢先生,他的热情、温厚、诚挚、细致,既让我高山仰止,也让我承受不起。
感谢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希望你们永远健康平安!
还要谢谢你,读到这一行字时的你,祝福你。
2006年12月于武昌青苗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