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军,1969年生,山东龙口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在法国、挪威、美国、瑞士、加拿大和日本做访问学者。
现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计划” (CLIVAR)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委员、“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联合会”(IAMAS)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数值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气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大气科学》常务编委、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责任编辑。目前担任IAP/LASG“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海气耦合模式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亚澳季风变率研究。主要学术业绩:
(1)围绕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机理,系统开展季风变率模拟研究,模拟证实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是导致全球陆地季风区降水减弱的重要因子,证明其对东亚季风减弱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揭示了印太暖池增暖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西伸的机理,诠释了东太平洋遥强迫和局地海温强迫对副高年际变化、亚澳季风年际变化的强迫作用;
(2)围绕东亚季风和亚澳季风年际变率的机理,揭示对应ENSO衰减年和发展年的两种东亚季风年际变率主导模态及其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发现西北太平洋季风降水和局地海温异常关系对ENSO位相的依赖性并给出机理解释;揭示赤道中东太平洋遥强迫和局地海气反馈作用对亚澳季风降水年际变率可预报性的影响,合理解释基于海温强迫的亚澳季风环流变率的可预报性;
(3)合作发展多圈层耦合的LASG/IAP气候系统模式、LASG/IAP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利用气候系统模式进行海洋热盐环流变率机理研究,进行了过去百年和千年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指出全球模式在模拟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方面的不确定性,系统研究了观测海温驱动下不同季风环流变化的可预报性,指出了导致东亚季风可预报性偏低的原因。
(4)系统开展东亚气候变率分析诊断研究,合作揭示了东亚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三维结构,指出了不同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关联,解释了以北大西洋涛动为主要特征的中高纬度过程与东亚气候异常的联系和云辐射反馈过程等机理,合作揭示了东亚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已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论文80余篇,有50余篇发表在Journal of Climate , Climate Dynamics, JGR, GRL等高影响因子杂志。论文被SCI期刊引用650余次、CSCD期刊总引550次,有5篇论文被IPCC AR4收录。合作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获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