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板村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大田镇,海榆西线公路旁,现有536户3336人,是东方市第二大黎族村庄。近年来,抱板村党支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抓好和谐社会建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该村多次荣获省市级表彰,先后被评为"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南省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党支部"。
抱板村是大田镇最大的黎族村庄,管辖的土地面积约4.6万亩,长期以来,因土地管理不规范,造成了抱板村"一块土地多户村民耕作,土地撂荒无人敢耕,土地权属不清"的混乱局面,土地纠纷而结怨或争斗的情况时常发生。同时,村里一些闲得无事可干的青年人拉帮结派,频频偷盗作案或集众斗殴,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稳定。
抱板村党支部利用大田镇党委、政府开展土地清理整顿工作的契机,全面开展土地清理和确权活动。支委们顶着个别村民的责骂,将全村土地的确权、登记等工作分片包干到全体党员身上。党员们踏遍了辖区内的每片土地,对每块土地的权属逐宗认定,对有纠纷的每宗土地剖根问底、深究细查,努力化解双方的误会和怨气,对权属已清楚的土地,他们进行实地测量和登记造册。在土地清理和确权工作中,抱板村党支部共登记土地3.9万亩,测量外包土地的实际面积比合同登记面积多出800多亩,直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多元/年,收回长期未开发的土地1700多亩,其中1340多亩采取农户和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重新发包给农户,360多亩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包给外商,并纠正了13户农户认"祖宗地"的错误行为。
抱板村原是个"脏乱差"最为典型的村庄,村中道路窄小凌乱,村中污水横流,禽畜粪便随地可见。但是,经过短短几年的整治和发展,如今一条条笔直的水泥大道向人们述说着抱板村的惊人变化。2005年10月,西环铁路提速工程征用了抱板村的土地,于是村党支部决定将村集体土地的60万赔偿款全部用做生态文明村创建资金,并争取镇政府将50万征地管理费下拨支持创建工作,主动到市里协调和争取,争取团市委投入5万元在该村创建"共青团文明号示范点",一下就筹集了115万元的创建资金。为了拓宽村道和减少弯道,抱板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分头做19户拆迁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从大局考虑,为全村人今后的幸福牺牲个人眼前的利益。为了节约创建资金、提高创建质量,抱板村支部书记胡志云同志带领班子成员多次到市民宗局和市农业局"纠缠",争取市民宗局支持4万块红砖和市农业局近10万元用于生态文明村基础建设,硬化村道27条近4.2公里,修建排水沟2.4公里,为村民修建33个沼气池。此后,他们还辗转到市城建局、新龙镇等单位、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 "印度紫檀"枝条,组织党员群众种植风景树3000多株,并在主要干道安装9盏路灯,美化、绿化、亮化了村容村貌。村党支部的积极换来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在创建工作中,村民们自主投工投劳3600多人次,帮助开挖排水沟、搅拌水泥、晒水保路面等,有的还掏钱购买树苗自行种植,自己动手美化家园。
创建生态文明村,仅凭硬化村道、种植风景树是不够的。为使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抱板村党支部还提前预支了2万的土地资金,在村庄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修建一个公共厕所,采用补贴红砖的方式发动村民修建家庭卫生间,并对村中水井的水质进行检测,达不到饮用标准的一律填埋废弃。他们还协调市文体局为村里添置了1副篮球架和2个乒乓球台,购买了篮球、排球、象棋等多种文体娱乐用品,并利用"三月三"、春节等节日举办对山歌、拉乌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节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抱板村过去主要以种粮为主,只能勉强糊口度日,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少得可怜,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力量?成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当务之急。考虑到本村土地平整辽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单单种植传统的低附加值粮食作物,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班子成员很快达成共识: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热带高效农业。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抱板村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作法,而是重在引导,采取了党员先行和公司示范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党支部做好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工作,要求村干部和党员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勇当产业结构调整的先锋。村支部委员、妇女主任符春英不仅本人种植了30多亩芒果、40多亩剑麻,还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也种了300多亩。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党员和干部"。党员干部先行一步的做法,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极大地增强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的信心。另一方面,党支部通过各种渠道引资招商,引入外地客商7家,租赁和开发土地近3000亩,产生了良好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农户在投入不多的情况下与客商共享市场资源、品牌资源、技术资源,实现了双赢互利,老百姓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热情大为高涨。至2007年底,全村种植甘蔗达6000多亩、香蕉3000多亩,橡胶400多亩,芒果2800多亩,仅甘蔗就为全村人带来了几千万元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达2300多元。群众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户户用上洁净的自来水,电器进入了寻常黎族百姓家,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60%的家庭拥有手机,3户农户还购买了"私家车"。生产条件也大为改善,各种农用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犁耙等传统耕作工具。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逐步壮大,2007年收入近20万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