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
礼尚往来是中国传统,也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但近年来,不少人为“人情”所累,开始怀疑这到底是“情”还是“债”。人情消费衍生出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类型。以前主要是婚丧嫁娶,孩子过满月等,现在增加了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出书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宴、结婚周年庆典等。[2]
个中滋味面对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人情”,很多人有苦难言,一些收入低的不堪重负。“我现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攒钱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人情消费。”参加工作不久的齐林,每月工资约千元。这位年轻人每次参与人情消费后,都会在日记本上认下对方的姓名、电话、地址和礼金数额。“我结婚的时候都得要回来,金额肯定比我现在给得多……”齐林拍着日记本说。[2]
应对方法人情债让许多人不堪重负,不少人希望“搭礼”陋习得到遏制,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彼此情感。
内蒙古赤峰市市民乔梅花说:“我觉得当兵、升学、搬家等不需要大摆宴席,如真想庆祝,就在自家小范围内欢聚一下就可以了。”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专家阿尔泰认为,过度人情消费其实是人们攀比心理、补偿心理、敛财心理的体现,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作怪。从重庆秀山县成立“禁操办”,禁止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到近日广东廉江市颁发紧急通知要求摆宴10桌以上一律免职,各级党政机关在努力倡导移风易俗,引导人们健康礼尚往来,刹住这种不健康社会风气。[3]
专家建议人们应该从传统的旧观念中走出来,不要被动地盲目跟风。拿送礼来说,年轻人之间的礼物应更看重对方喜欢什么、能否给他人带来惊喜、是否用心挑选等方面因素,这才是它应该具有的“人情味”。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乌兰说,刹住人情消费之风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婚事俭办、避免铺张浪费、礼金不要盲目攀比,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才能彻底改变这一社会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