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指因耳廓损伤染毒,火毒上炎,所致的耳廓红肿疼痛、溃烂,甚至缺损、脱落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断耳疮”的病名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断耳疮,生于耳边,久不瘥,耳乃取断……此疮亦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以其断耳,因以为名也。”后世医家又有“耳发疽”等别称。
【病因病机】
多由耳廓局部损伤染毒,肝胆经火毒热邪内炽,循经上犯,热灼血肉,软骨融蚀而成。
【诊断要点】
1.病史多有耳部外伤史。
2.临床症状初起耳廓灼热感及肿痛感,继则疼痛剧烈,坐立不安。全身可见发热、头痛等。
3.局部检查耳廓红肿,触痛明显,继之红肿范围加大,可有波动感,甚者溃破流脓,软骨坏死,耳廓缺损畸形。
4.其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如耳廓溃破流脓较多者,可做脓液的细菌学培养,有助于发现致病菌。
辨证论治一、内治法
临床表现:耳廓灼热、疼痛,局部红肿,继而红肿疼痛逐渐加剧,甚至溃烂融蚀,以
致脱落、缺损畸形;可伴发热、头痛、口干等。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耳廓损伤,邪毒犯耳,加之肝胆之经火毒内炽,循经上犯,热毒与气血相搏,灼腐耳廓,故耳廓灼热、红肿、疼痛;热毒燔灼,肉腐成脓,故耳廓极度肿胀,按之波动感,溃破流脓;热毒灼蚀软骨,故软骨坏死、脱落,耳廓失去软骨支撑而变形;发热、头痛、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均为热毒炽盛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祛腐消肿。
方药:发病初期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病情严重者用黄连解毒汤;伴肝胆热盛者,合龙胆泻肝汤。溃破流脓者,可加皂角剌、天花粉等。若耳廓皮色暗红,溃口难收,流脓不止,脓液稀薄,为正虚邪滞,余毒未清,则应改用托里消毒散,以扶正祛邪,托毒排脓。
二、外治法
1.外敷未成脓者,可局部热敷或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2.其他成脓后,高肿处宜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涂敷,再贴以黄连膏纱布,周围可敷如意金黄散;局部流脓腐烂,改用九一丹或生肌散,上贴黄连膏纱布。
其他【预防与调护】
(1)对于耳廓的外伤,应彻底清创,严格消毒后缝合,以防染毒而变生本病。
(2)在进行耳部针灸或手术治疗时,应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预后与转归】
本病常可导致耳廓软骨坏死,使耳廓失去支撑而形成耳廓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