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位于永年县小龙马乡驻地东南偏南2.7公里处,地势平坦,属黄土质。有5073人,均为汉族。姓氏以刘,彭,何居多,间杂有花,王,张,郑,胡,袁,孙,陈,郝,常,白,李,邱,闻,余等等姓氏。有耕地4733亩。为何营村委会驻地。居民多从事农业和粮食贸易。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白菜,大蒜等等。
相关历史村西北一公里处,有一古教场。传说是宋金交兵时,兵士训操的场所,可见何营村古时就是兵营之地。据近年何营村后出土的玉皇庙碑记载,何营,原为郝家营,为郝姓世居地。燕王扫北时,郝姓几近绝户。后有山西何姓三户移民迁入,繁衍生息,人数超过郝姓。永年地,郝,何读音趋同。于是何家营就取代郝家营成为正式称呼。后简称何营村。
村南有一千年古寺,曰观音寺,因在何营村南,村民称“南大寺”。传说修建于南北朝,原名黄花寺,位于何营村南约2公里处,香火繁盛。因寺内有一不肖和尚调戏附近村落妇女,出了命案,被官府和附近村民荒废。虽距千年,现瓦砾俱存。后迁至何营村内。改名观音寺,占地20余亩。有三大殿,建筑蔚为壮观,是冀南地区有名的古寺名刹。可惜1943年被日本人扫荡时焚毁。改革开放后,何营村民集资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风习俗村民善良淳朴,民风尚古。然日本人入侵中国后,让何营村这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名噪华夏。侵略者的黑手打破了小村的宁静,1943年5月5日,日伪军乘河北省永年县何营村庙会之机,进行大烧杀,被杀群众达169人。制造了耸人听闻的 “何营村四二惨案”(阴历四月初二)。
改革开放以来,何营村的人们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放后,何营的邱氏,依靠祖传的酿醋手艺,一时间名誉乡里。近年来,何营人依靠洺李路的优势,发展各种贸易,由以粮食贸易为重,为方便乡里,活跃农村市场做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