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振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佟振合

人物简介佟振合1937年生于山东省梁山县,为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亚洲光化学会副主席,《J. Photosci.》、《J. Photochem. Photobiol. C: Photochem. Rev.》、《Chem. Asian J.》国际编委。

人物生平1937年佟振合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9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亚洲光化学会副主席。

2008年5月20日,佟振合院士应邀作了题为“微反应器控制的有机光化学反应的选择性”的分子科学论坛报告,万立骏所长为佟振合院士颁发了“分子科学论坛讲座教授”荣誉证书。

2008年11月2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亚洲光化学会(The 5th Asian Photochemistry Conference)上,佟振合被授予亚洲及大洋洲光化学学会成就奖,表彰他在利用微反应器控制光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以及超分子体系中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的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佟振合是该奖项第二次评奖中三个获奖人之一,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

相关研究佟振合主要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利用特殊微环境作为微反应器,在高底物浓度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合成大环化合物,并提出在烯烃光敏氧化中得到单一类型的氧化产物的新方法。提出疏脂性的概念并证明其存在。

佟振合在分子聚集体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性成果。利用分子聚集体和多孔固体的孔腔及表面作为微反应器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使许多溶液中产物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微反应器中得到单一产物。在国际上较早地用光化学和光物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子内远程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证实在给受体相距大于20Å时,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仍能有效地通过“化学键”进行。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组装及分子组装体中的能量传递、电子转移和化学转换” ;

2、 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分子聚集体中的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

代表论著:

1. C.-H. Tung*, H.-W. Wang, Y.-M. Ying, “Photosensitized Oxidation of Alkenes Adsorbed on Pentasil Zeolites”, J. Am. Chem. Soc. 1998, 120, 5179-5186.

2. C.-H. Tung*, L.-Z. Wu, Z.-Y. Yuan, N. Su, “Zeolites as Templates for Preparation of Large-Ring Compounds: Intramolecular Photocycloaddition of Diaryl Compounds”, J. Am. Chem. Soc. 1998, 120, 11594-11602.

3. C.-H. Tung*, J.-Q. Guan, “Remarkable Product Selectivity in Photosensitized Oxidation of Alkenes within Nafion Membranes”, J. Am. Chem. Soc. 1998, 120, 11874-11879.

4. H.-R. Li, L.-Z. Wu, C.-H. Tung*, “Photosensitized Oxidation of Olefins in Mixed Surfactant vesicles”, J. Am. Chem. Soc. 2000, 122, 2446-2451.

5. C.-H Tung*, L.-Z. Wu, L.-P. Zhang, B. Chen, “Supramolecular Systems as Microreactors: Control of Product Selectivity in Organic Phototransformation”, Acc. Chem. Res. 2003, 36, 39-47.

所获荣誉佟振合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工作。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分子聚集体化学”首席专家。

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奖”,所领导的研究组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