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陈洪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

陈洪渊院士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三门县。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至今。1981~1984年留学联邦德国Mainz大学,1988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院士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提出了超微电极及其阵列的几种理论模型,解决了一系列耦联化学反应多级电极过程复杂体系稳态电流的求解问题;阐明了超微电极扩散层重叠对阵列总电流的影响及计算公式,有关成果已被写入由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正式通过的IUPAC正式技术报告中;提出了各种电极表面功能化和形成各种类型催化膜的新方法,发现促进蛋白质电子传递的新材料、构建了一系列三维有序仿生催化界面,据此建立了几十种有关核酸、蛋白质(酶)、辅酶和生物活性小分子等的高灵敏、高选择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的稳定、长寿的生物传感器件,在生物物质检测和医疗诊断上有广阔的用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微流控芯片和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新方法,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拓宽了电化学方法在芯片实验室中的应用范围。所建立的各种分析方法和传感器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推介。

陈洪渊院士现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化学化工学部主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委成员、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委成员、评委;中国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评审组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 Res. in Chin. Univ.》两刊副主编,《中国科学(中、英文)》、《化学进展》、《分析化学》、《色谱》等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等职;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电化学委员会国家代表。

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或名誉教授,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董事会理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生物传感与化学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科技大学生态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生态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陈洪渊院士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和三等奖(1982)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2006)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1项,中国侨联科技进步奖(2002)1项,以及其他多项省部级奖励。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20余篇,合编著译书6册,专利5项。已指导博后9名,培养博士49名,硕士34名。2004年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和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

主研方向: 仿生催化;生物电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和超分子电化学;超微电极与生物分子电子器件;微全分析系统等。 Bionic catalysis; bioelectrochemistry; chemicobiology; nano- and supermolecular electrochemistry; ultramicroelectrodes and biomolecular-electronic devices; Micro-Total Analysis System.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纳米重大研究计划: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和仿生界面构建的研究)、科技奥运攻关项目(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流控多功能检测芯片)等

主要论著

1. Electrochemically deposited nanocomposite of chitosan and carbon nanotube for biosensor application,

XL Luo, JJ Xu, JL Wang, HY Chen*,

Chem. Commun., 2005, 2169-2171.

2.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ussian Blue Modified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H2O2,

G Zhao, JJ Feng, QL Zhang, SP Li, HY Chen*,

Chem. Mater., 2005,17(12); 3154-3159.

3. Electrochemically Deposited Chitosan Hydrogel for Horseradish Peroxidase Immobilization through Gold 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y,

XL Luo, JJ Xu, Q Zhang, GJ Yang, HY Chen*,

Biosens & Bioelectron, 2005, 21, 190-196.

4. Tris(2,2’-bipyridyl)ruthenium(Ⅱ)- Zirconia-Nafion composite films applied as solid-stat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or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SN Ding, JJ Xu, HY Chen*,

Electrophoresis, 2005,26,1737-1744.

5.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 for Non-electroactive and Electroactive Analytes in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JJ Xu, N Bao, XH Xia, Y Peng, HY Chen*,

Anal. Chem., 2004, 76(23), 6902-6907.

6. Separation of Proteins on Surface Modified Poly (dimethylsiloxane) Microfluidic Devices,

YH Dou, N Bao, JJ Xu, F Meng, HY Chen*,

Electrophoresis, 2004, 25, 3024-3031.

7. Heterostructured Bi2Se3 Nanowires with Periodic Phase Boundaries,

XF Qiu, C Burda, RL Fu, L Pu, HY Chen, JJ Zhu,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6276.

8. Multilayers assembly of Prussian blue nanoclusters and enzyme-immobilized poly (toluidine blue) fil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lucose biosensor construction,

D Zhang, K Zhang, YL Yao, XH Xia, HY Chen,

Langmuir 2004, 20, 7303-7307.

9. A novel glucose ENFET based on the special reactivity of MnO2 nanoparticles,

XL Luo, JJ Xu, W Zhao, HY Chen*,

Biosens. Bioelectron. 2004, 19, 1295-1300.

10. The immobilization of hepatocytes on 24 nm-sized gold colloid for enhanced hepatocytes proliferation,

Gu HY, Chen Z, Sa RX, Yuan SS, Chen HY*, Yu AM,

Biomaterials 2004, 25, 3445-345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