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洞村是一个典型的佤族村,位于云南省耿马县东南部,四排山乡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西与本乡芒关村和梁子寨村接壤,北与本乡芒翁村相连,南与沧源县勐省镇隔河相望。全村国土面积32.11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分之一土地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具有雨量丰、气温高、日照长、湿度大的特点;下辖6个自然村(永入厍、永目别、永芒弄、永贡雷、永绍、永翁),6个村民小组,487户(其中农业户483户,非农业户4户),2034人(其中农业人口2018人,非农人口16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2322亩(其中水田970亩,旱地11352亩),人均6.1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9.6万元,人均纯收入1130元,粮食总产量50.8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全村有党员58人,其中男党员52人,女党员6人;全部是佤族;高中2人,初中26人,小学32人;40岁以上21人,40岁以下37人。石佛洞村被临沧市委、市政府授予“三村”建设先进集体,永绍自然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石佛洞村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合起来,优化农产品品种,发挥区位优势,推动蔬菜和粮食作物种植,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立足村情定思路,结合实际抓产业。石佛洞村地处特殊的石佛洞新石器文化遗址、南碧河和勐省河的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土壤适合种植甘蔗、蔬菜和水果,村两委据此提出“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一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强化石佛洞神秘旅游业;强化甘蔗、蔬菜、水果种植业;强化饲养黄牛、香猪养殖业,打造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以“石佛洞新石器文化”为衬托的石佛洞神秘旅游亮点。投入资金60万元对石佛洞洞口和道路进行了修复,经过市、县和乡的大力支持,2004年底该项目已基本完成,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的基础上,争取各级资金470万元,对全村进村入户路面实施了硬化,总长达11.8公里,修建、修缮沟道2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二)调整结构显特色,促进农民大增收。石佛洞村“两委”班子结合冬早蔬菜建设项目的实施,围绕“早”、“好”二字做文章,发展特色种植,逐年加大了以菜为主、以水果等作物种植为辅的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起了大棚,规模种植蔬菜,实行市场+基地+农户模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网络,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围绕“多”字抓调整,发展特色养殖。紧紧抓住全县畜牧业强劲发展势头,在牛、猪养殖上下功夫,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利用废菜叶养殖生猪1460多头,利用废蔗叶养殖黄牛630头,提出了两年内全村畜牧业产值翻一番的目标,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稳中有升,循环经济初见成效。特别是投资10亿元的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落户本村,目前已经动工,将对引导阿佤人民发展种、养殖业,提供配套服务,学技术、长见识、开眼界具有重大的带动作用。
(三)强化示范抓典型,引导农民快致富。一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形成“一个典型示范一组、带动一村、致富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目前,全村共培养致富带头人12人,示范带头户40户。永入厍自然村村民罗进腾和尹海生两家各养殖黄牛、山羊60和100多头,收入5万多元,成为全村的养殖大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利用基地,辐射带动。全村养猪示范点6个,蔬菜种植示范点6个,使示范基地成为了提高全村农民自身素质、拓宽视野的好去处。三是加强培训,教育带动。乡上干部到村到组召开村民大会,传达中央1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村上邀请县、乡畜牧、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家畜家禽养殖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等培训,现场发放种养殖资料,使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在种养观念上得到更新,拓宽致富渠道,加快了增收的步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