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太阳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青铜太阳轮,出土于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状若车轮,但是当时的人都将自己关在城市以内,很少运东西出去。有人说这是盾牌,但谁会用镂空的盾牌呢?出于对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专家推测其代表太阳,目前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青铜太阳轮形器恐怕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其用途和象征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有释为车轮的,有释为盾牌饰物的,有释为陈设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在农耕部落中,太阳崇拜是一种必然现象,因此上述看法有其合理性,但是,把它解释成一种饰物,似乎就有点牵强。众所周知,自然界和人类都喜欢“对称”,因为对称不但美观、稳定,而且简洁。制造四道、六道、八道或十二道芒的饰物不是更美观简洁吗?与三星堆文化一脉相承的金沙太阳鸟不就是十二道芒吗?然而,青铜太阳轮形器却是五道芒。为什么三星堆人要舍简求繁?要知道,在测量技术还很落后的时代,要将圆周等分成五等份该是多么困难的事。因此,三星堆人要制造五道芒的太阳形轮器肯定有其不得不这样作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从金沙太阳鸟得到某种启示。金沙太阳鸟恐怕是最具有装饰性的器物了——那均衡的、流动的、旋转的十二道芒,那对称的、极具动感的、图腾化的四只太阳鸟,构图是那样的动人心魄,连最具装饰设计能力的现代装潢设计师都自叹弗如。那么,金沙太阳鸟仅仅具有装饰功能吗?不!崇拜太阳的金沙人已经把太阳的最基本的属性注入了这件神圣的器物中。请看这两个数字——十二和四 ,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太阳年的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这显示了金沙人对天文历法的深刻理解。三星堆人的青铜太阳轮形器是否也隐含有天文历法方面的信息呢?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青铜太阳轮形器。假如用线段把轮形器的五道芒的顶端连接起来,便组成一个内接于轮形器外圆的正五边形,每两道芒和正五边形的一条边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其顶角为72度,过顶点作底边的垂线,这条垂线便是顶角的角平分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高,它把顶角平分成两个36度角(如图一)。36度角 !这太神奇了!三星堆所在地在冬至那一天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几乎就等于36度!

冬至这天中午北半球的观测点太阳高度角与纬度之间关系的表达式为:

α=90°-23°26′-β

其中 :α为太阳高度角。

β为观查点的纬度。三星堆的纬度约为30°55′, 成都羊子山祭台的纬度 约为30°40′。

α=90°-23°26′-30°55′=35°39′(三星堆)

α=90°-23°26′-30°40′=35°54′(羊子山)

三星堆的误差是21′,羊子山(为什么提到羊子山下节再解释)是6′,应该说其精度是很高的了。可见,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三星堆人注入这件神秘器物的天文信息。所以,青铜太阳轮形器不仅仅是饰物,还是类似于日晷一样的观测天文的仪器。

三星堆人是怎样使用这个仪器的呢?让我们先看看周人是怎样测量太阳高度角的。《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可知周人是以表圭测日影,夏至日,八尺之表,影长一尺五寸。用现代数学表达就是:

tgα=a/b

α为太阳高度角

a 为表长

b 为影长

在青铜太阳轮形器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这个数学关系。前面提到的那个神奇的36度角与该等腰三角形的高、二分之一底边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就构成了上述数学关系(如图二)

tgα=a/b

α=36°是三星堆地区(羊子山祭台)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

a 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一半

b 等腰 三角形的高

也就是说,三星堆人也是在用表圭法测太阳高度角,只是他们的表长不是八尺,影长也不是一尺五寸。应该是多长呢?计算如下:

设: R 为青铜太阳轮形器的半径 R=42.5cm

α=36°

a 为表长

b 为影长

a=R sinα=42.5×0.5878≈24.98cm

b=R cosα=42.5×0.8090≈34.38cm

就是说:以 a 长(24.98cm)为表长,则该地区冬至日的影长为 b (34.38cm)。

青铜太阳轮形器也可以用来测夏至日。 要测定夏至日,只需以 4(R+a)为表长,仍以 b 为影长即可。证明如下:

设该地区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为α

a=R×sin36°

b=R×con36°

4(R+a)=4R(1+sin36°)

tgα=4R(1+sin36°)/R×CON36°

=4(1+sin36°)/con36°

≈7.851

α=82°45′

根据北半球夏至日太阳高度角与观察点纬度之间关系公式:

α=90°+23°26′-β

β=30°40′(羊子山纬度)

∴α=82°46′

测量误差为一分

你看,三星堆人已经把测量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表长、影长都固化在青铜太阳轮形器中了,且精确度非常之高,这该是多么先进的天文测量仪器!

如果我们再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三星堆人要把青铜太阳轮形器作得这么大、这么笨?或许我们会得到另外一个令人惊喜的结论:表长 a 很可能就是三星堆人的基准尺度,因为这个仪器(我们现在可以称其为仪器了)的所有其他尺度都被表长 a 所限定。或许我们可以称表长 a 为三星堆人的“尺”。这三星堆人的尺长等于今市尺长度的0.75倍。

古蜀文明:自然灾害前的移民

“整个古蜀文明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刘兴诗说,整个古蜀文明分为4个阶段,即蚕丛、柏灌、鱼孚和开明时期。蚕丛历史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比大禹历史可靠,“茂县就有遗址。”茂县营盘山古蜀文化遗址,据考那是5500年前至5000年前的历史盛况。

不同的自然气候造成了古蜀文明不同的阶段,每一次大的气候变化,都导致原始农业发生变化。“因此,他们就以世代为单位,进行大规模迁移。”世代流传,从九寨黄龙里面,古蜀人迁到了高度发展的三星堆和金沙等地。

迁移路线:不是顺河而是翻山

对于古蜀人的世代迁移,传统的学术意见认为,他们是顺着岷江,从茂县九寨等地,抵达都江堰的。刘兴诗说,古蜀人的迁移,不是顺河而是翻山。从茂县往东,翻山而出,这里恰好是彭州。“彭州的白水河镇值得注意。”在那里有巨大铜矿,且露出地表,经长年氧化成为孔雀石,并被当时的人注意到,“这能很好解释三星堆、金沙里青铜器的来源。”

刘兴诗说,假如古蜀人的迁移是按照翻山说的话,那白水河镇和银厂沟里一条叫“湔江”的河,很可能出土遗址。

解三星堆:太阳轮非太阳崇拜

在三星堆,青铜太阳轮一直是文物瑰宝的重中之重,长久以来,它被解释为古蜀人民对太阳的崇拜。

“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事实恰恰相反。”刘兴诗说,三星堆文明鼎盛的三四千年前,正值人类气候的转变阶段,干旱无雨和洪水成灾。“这样的情况持续百年,白花花的太阳烤得大地龟裂。”据史书记载,当时盛行求雨,可想太阳在人们心中并不是崇拜的对象。

而太阳外面罩一层雾,表示“想把太阳圈住,框住,不要再发光发热。”因此,刘兴诗认为,这个青铜太阳轮,并不代表对太阳的崇拜,应该是恐惧和仇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