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舍布齐岩画[1]位于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吉乡立新村石甫滩南舍布齐沟口的山顶之上,东距青海湖约8公里。此处地势平坦,水草丰茂。
岩画石质为千枚岩。画面向东,高2.8米,宽3.4米,共33幅,有狗、牛、鹰、狩猎图等。线条粗犷豪放,形象古朴生动,造型、打制皆精,岩画的年代上限吐蕃时代,下限为晚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甫滩宽约15公里,长约30公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海拔3500米,由于岩面风蚀剥落,现仅存31幅个体形象。
考古学家在分析岩画时代时,将舍布齐岩画的时代测定为公元前1000——前500年。
画面内容舍布齐岩画共分三组:
第一组:18个形象。面东。画面形象有牦牛、鹿、羊、人骑马、马驾车、骑马狩猎以及藏文等。所有形象均出自垂直打击法。人骑马的形象制作得非常概括,骑马猎手和藏文为后人所为,其余形象均为早期作品,马驾车为未完成作品,有些形象由于岩面剥落已致残。

第二组:6个形象。面东。画面形象的牦牛、猎手、羊、狼、鹰等。画面上方为骑马狩猎图,被狩猎的牦牛形体高大,牛尾未端打制出一环形(实为未制作完的球形),牛为小头隆肩,身体造型拙重,给人以雄健感;猎手骑马射猎,腰悬缒杖,弯弓待发。两者造型、打制皆精,为垂直通体打击。中间一幅为兽逐图,即一只狼追逐一匹马和一只羊,这幅兽逐图出自垂直打击法,为早期作品,但近人又重新加工过。画面最下方为一鹰形物,垂直通体打击。
第三组:3个形象,面东。均为牦牛。均出自垂直打击法,三个形象打击精细,制作考究。
岩画分析舍布齐岩画中的骑猎图是一幅具有断代意义的画面。骑猎者身上佩有两种武器:一种是弓箭,另一种是骑者腰间为长形的、其一端饰以球形物的武器。
哈萨克斯坦的岩画学者库巴列夫对这种武器进行过专门研究,认为这种武器称“缒杖”,在中亚的奥库涅夫和安德罗沃夫文化中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间。
不过根据费朗克福等人的研究,就整个欧亚草原的情况来看,缒杖的使用可以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佩带缒杖是中亚乃是欧亚草原地区(包括中亚和中国北方草原以及青藏高原)游牧部落武士和猎人的标志。这种缒杖在中亚地区岩画中非常流行,在中国北方草原岩画中也非常流行,如新疆天山、内蒙古阴山、宁夏中卫等地。
在青海地区岩画中,这种缒杖除舍齐岩画外,尚见于野牛沟、卢山等岩画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