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佾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封建时代,佾舞分六佾舞和八佾舞;八佾舞是天子专用之舞,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共36人, 用来祭拜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种。由于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 ,可用诸侯之舞,不过自唐代以后,祭孔大典都用八佾舞,以示敬重。

佾舞是古代宫廷乐舞,分别在祭祀天子、公侯、大夫等的演出,最高等级是八佾舞。六佾舞是一佾是6人,分6行6列,共36人,用来祭拜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种;而八佾舞是8行8列,共64人,成方阵形,用来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种。

在以前祭孔时,即有二派主张。一派主张孔子死后,因被封为文宣王(诸侯),且孔子谦虚有礼,如用八佾舞祭之,孔子会担当不起,因此采用六佾舞。另一派主张孔子道德学问渊博,影响甚巨,比皇帝还伟大,故用八佾舞

六佾舞(文舞),文舞是依据明朝南雍志之文舞图谱排演,分东、西两班,每一献礼有32节,因此三献礼共有96节,东、西班,其动作是左右对称的,但不尽相同。三献礼可分为初献礼,亚献礼及终献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