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吴淞笙1945年4月4日-2007年12月23日,福建莆田人。早年在上海从林勉学弈,1957年开始参加上海市比赛,1959年入选上海围棋集训队,得到刘棣怀、魏海鸿、汪振雄等的指导。1961年入选国家围棋集训队。1962年获全国围棋赛第三名,1963年在中日围棋赛中曾战胜日本宫本直毅八段,1964年国家体委授予五段段位。1964年、1966年两次获得全国围棋赛第二名,1974年在中日围棋赛中取得六胜一负的优异成绩。1978年在中日围棋赛的「三番棋」中战胜日本牛之滨撮雄九段。同年访问英国。1982年国家体委批准授予九段段位。棋风浑厚自然,刚柔兼备,官子细腻。1983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荣誉奖章」 。曾任国家围棋集训队教练员。1985年移居澳大利亚。1999年回国,任东北棋牌学校副校长。2000年,定居北京,现任中国围棋协会培训中心高级教练。

吴淞笙九段于2007年12月23日凌晨4点45分左右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因脑溢血逝世,享年62岁。

吴淞笙,悲情的九段

尽管曾与陈祖德一齐开创“陈吴时代”,也曾与陈祖德和聂卫平一起成为第一批被定为九段的棋手,但相比另二位的光芒,吴淞笙相去甚远,他总是给人一种悲情的感觉。

陈吴时代遭遇“十年浩劫”

中国围棋的第一个时代是“南刘(棣怀)、北过(惕生)”时代,此后,陈祖德、吴淞笙、罗建文、沈果荪等青年棋手迅速崛起,其中陈吴二人牢牢坐稳国家队主力位置,并包揽了全国比赛的冠亚军,堪称一时瑜亮。可惜,这批优秀棋手碰上了“十年浩劫”,1970年底,陈祖德、吴淞笙和王汝南、曹志林、华以刚、邱鑫、黄德勋一齐被分配到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这就是以后闻名于世的“三通用七兄弟”。

最早的九段,也是最早离开

1982年,中国围棋界决定恢复并实行曾于1962年试行过的段位制,并评出了10位棋手作为“标尺”。其中,陈祖德和聂卫平由于多次获得全国比赛的冠军并战胜过日本的九段,所以理所当然地被定为九段。“陈吴时代”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吴淞笙由于多次获得全国亚军并且在三番棋中战胜过日本的牛之浜撮雄九段,也被定为九段。这样,新中国围棋界前后三位领军人物就成了中国围棋最早的三位九段。不过,相比陈和聂,吴淞笙却稍显星光黯淡。谁也没想到,这位最早的九段之一却最早离去。

多舛的世界大赛经历

首届应氏杯,吴淞笙作为大洋洲代表被特邀参赛,他首轮就对上了当时的“巨无霸”赵治勋。久疏战阵的吴九段给后者制造了非常大的麻烦,最后仅以一点之差落败。1996年,首届三星杯开赛,吴淞笙再次作为大洋洲代表获得参赛机会,命运终于给他补偿,他首轮力克当时中国棋坛的领军人物马晓春。

老聂一生感激吴淞笙

中国围棋协会在给吴淞笙的遗孀孙月红女士的唁电中表示,“吴淞笙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优秀棋手的代表之一,为中国围棋事业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遽然去世,使中国围棋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代表棋手,也失去了一位多年相知相交的战友和朋友。”

1982年3月17日,中国第一次向围棋运动员正式颁发段位证书。首批获得围棋高段位的10名运动员是:聂卫平九段、陈祖德九段、吴淞笙九段、王汝南八段、华以刚八段、黄德勋七段、沈果荪七段、罗建文七段,六段和五段分别是四川的两位女选手孔祥明和何晓任。在这一批人中,老聂一直对吴淞笙充满感激。

棋迷都知道聂卫平曾在北大荒独自苦钻棋艺,其实在黑龙江农场里,聂卫平是很难摸到棋子的,找人过招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多年后,老聂在回忆当年时不无感慨地说:“吴淞笙是第一个执黑和我分先下的国手,对此我终生难忘!”

吴淞笙在推广围棋、培养后辈方面有许多经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提出的“怎样看学棋孩子”的《相经》。“一看脑袋瓜是否大,二看手指是否细长,三看两眼是否目射精光。这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就很适合学棋了,而具备其中两条者将前途无量。”

“一个令我们尊敬的老师。”曾与吴淞笙同在国家队集训的宋雪林九段这样向记者描述这位前辈。令宋雪林记忆犹新的是1980年的新体育杯赛挑战者决定赛,当时比赛在成都猛追湾进行,“他2∶0‘干掉’我,获得了向聂卫平挑战的权利。他当时的水平非常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