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昆剧习俗。清末民初,昆班惯例,凡与京、秦(梆子)、吹腔等班混合组成者,曰“三仙汤”,与浙西之三合班、二合半班类似。江浙沪交界农村有所谓“昆七班”(以演武戏为主)即属此。由“三仙汤”出身之角色,科班子弟称为“野狐禅”,为专唱传统昆曲文戏之艺人所不屑。曾隶大舞台之田桂林,其师即“三仙汤”出身,曾遭周风林、周别泉等所讥。“三仙场”艺人演唱昆曲,不甚讲究音律,曲友观之为无昆味,不能过瘾。但因该班艺人昆乱不挡,且兼演武戏,故为一般市民所好,戏园常邀演出。如《申报》清光绪元年(1875)五月十八日载久乐戏园广告,由文曲(昆剧)、京(京戏)、徽(徽戏)三班合演《定军山》、《娱蚁岭》、《四郎探母》、《刀会》、《疑仟》、《蝴蝶梦》、《泅州城》等剧目。金桂轩等戏园也曾聘过“三仙汤”班奏技。抗日战争爆发后,“三仙汤”班衰落。[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