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周同光,有色金属冶炼专家,中国现代竖罐炼锌技术开拓者群体中优秀代表人物之一。创造性地研究并解决了竖罐蒸馏炉炉瘤生成的机理与对策、竖罐下延部送风降低渣中含锌、竖罐冷凝废气回收和超细锌粉生产新工艺等技术难题,并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博采众长,主持设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竖罐炼锌体系,为中国该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同光,1928年5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江永县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念初中时,其父经商失利而破产,不久在忧患中辞世。因此,他曾一度辍学,以后幸得长兄资助,到桂林才断断续续念完高中。1949年初秋,桂林正值解放前夕,面临着山雨欲来、人心浮动的局面,周同光仍参加了广西大学(简称西大)延期了的入学考试。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湖南、广西相继解放。当年12月初的一个偶然机会,周冏光从一张广西日报上看到西大录取新生的名单,才知自己榜上有名,他立刻赴桂林西大,攻读矿冶工程系有色金属冶金专业。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西大部分专业并人新创建的中南矿冶学院(后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1953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开始实施,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因此这批学生提前毕业,他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简称东北有色局)401厂(今葫芦岛锌厂,简称锌厂)工作。
锌厂始建于日伪时期,当时厂名为满洲铅矿株式会社葫芦岛制炼所,引进美国新泽西公司火法竖罐炼锌专利技术,先后建有焙烧制酸、配料制团和焦结蒸馏、煤气等3个车间。建有8座竖罐蒸馏炉,设计能力为年产锌1万吨、硫酸1.5万吨,1942年建成投产。1943年12月,因竖罐蒸馏炉罐体破裂而停产,共产锌84.61 吨。1948年11月,葫芦岛解放,东北有色局接管锌厂。首先修复了硫酸系统,共和国建立后才第一次生产出硫酸。1950年,上级决字恢复竖罐炼锌生产,当时原日本制炼所所长岗部千代男断言:中国在两三年内不可能恢复生产,只能搞平罐炼锌。可见恢复生产之难。但是,就在这一年,锌厂领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搞小型试验,同时也着手修复大蒸馏炉,开始了全面恢复工作。广大干部职工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于当年9月,小试验炉出锌,10月,1号、2号竖罐蒸馏炉也开始运行,仅3个月就产锌79吨,第二年达到1662吨。
就在这种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形势下,周冏光远离南国的家乡,响应号召,为发展中国炼锌事业,满怀爱国激情投身到这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一干就是40个寒暑。1953年3月,他被分配到蒸馏车间,历任见习技术员、技术员、工段长和车间技术组组长等职。开始他在煤气工段,有人告诉他煤气发生炉是火法炼锌的“心脏”。他意识到,热工系统不稳,可能是日本人炼锌失败的致命原因之一。因此,他决心在煤气工段求得一次特殊的锻炼。他拜工人为师,边学习,边实践,为稳定煤气供应,尽了自己的力量。
1954年4月,周冏光被调到蒸馏工段。当时,竖罐蒸馏炉生产日趋稳定,但产量还较低,渣含锌较高。车间决定他负责研究竖罐蒸馏炉下部送风,降低渣含锌的可能性。在他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先以一座炉为试点,取得经验,然后逐步推广。经过多种条件的测试比较,前后历时5个月,确认能扼制锌蒸气向下扩散,且又不显著影响其他条件时,渣含锌已由试验前的7%~8%降低到3%~4%,产量也有所提高,加上前期罐内加焦炭等因素,当年的锌回收率由上年的89.43%提高到94.85%,接近95%的设计水平。
1955年5月,锌厂成立中心试验室,周冏光调入后主持的第一个课题是与沈阳冶炼厂联合攻关提高锌精矿硫酸化焙烧的焙砂质量。他采取小型试验与生产试验相结合的一条龙跟踪观察、综合分析的方法,克服了种种困难,只用4个月就完成了任务并执笔起草了研究报告。经双方商定并申报,后经批准下达,该研究报告成为中国湿法炼锌第一份《锌精矿硫酸化焙烧工艺条件和焙砂质量标准》。
在“一五”的后两年,周冏光还先后主持完成了竖罐蒸馏炉炉瘤生成的机理与对策和竖罐蒸馏炉冷凝废气回收两个重大课题,对竖罐炼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受到冶金部的嘉奖。
1958年7月1日,周同光奉调组建综合利用车间,任副主任,他竭尽全力投入到竖罐炼锌的综合利用开发和建设工作中去。他完善了群众自己发明的精馏镉生产工艺的工业化;完成了反射炉熔炼镉浸出渣(铅泥)生产粗铅这一项目;实现了从焦结炉水洗烟尘中提取铟的工业化;完成了用鼓风炉处理块状炼锌罐渣,提取钴、铜、锌的半工业试验;为竖罐炼锌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初步基础。1962年至1964年,在中心试验室任科研组组长,负责生产科研管理工作,组织研究了煤的混合配比和煤、矿粒度的优选试验,提高了团矿强度。
1978年至1980年,任锌厂总工办副主任。组织制定了硫酸冷却排管废水的循环使用方案,组织了锌系统技术操作规程、技术卡片的全面修改工作。
1980年至1990年,先后任锌厂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简称研究所)所长、厂副总工程师等职。主持了日产百万立方米的煤气车间、日处理200吨残渣的旋涡熔炼炉、9号至18号竖罐蒸馏炉易地扩建和特大型精馏塔等技术改造工程的设计工作。
周冏光这种孜孜以求、对事业执著奋斗的精神,使他本人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创新的带头人。他在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几年里,和其他同志一起完成科研项目30项,应用到生产的有1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专利1项。其中,特大型精馏炉的研制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超细锌粉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专利;连续式两段煤气发生炉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大型蒸馏炉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