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洲1928年出生,江苏淮阴人。家贫,幼读私塾,少时务农,1946年春当选村青救会长,走上革命道路,参加反奸反霸斗争和“五四”土改工作,同年9月内战全面爆发,两淮弃守,北撤参加蒋集区武干队打游击,1947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三年解放战争,历经百余战。历任战士、班长、文书、乡财粮助理员、乡长、区青年会长、支前中队指导员、区委组织干事、区队政指、县委组织部干事、苏北行政干校、苏北党校学员、苏北土改团团员、扬州市“五反”工作队材料员、苏北整党工作团组长、淮阴社教工作团队长、“一打三反”工作队队长、区委宣传科、县委宣传部、县委城镇政治工作部、县委统战部科长、国营场圃书记、公社主任、县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县委统一祖国委员会侨台组组长、县政协委员等职。工作中曾多次获奖;1948年淮海战役支前中胜利完成运粮任务受到表扬;1950年在导沂工程中受到苏北导沂司令部集体表彰,颁发纪念章合影留念;1951年土改团评比荣获二等模范合影留念,1954年编写农业发展纲要40条快板剧荣获县文艺会演一等奖;1957年在县委宣传部工作获县政府颁发三等模范奖状;1960年任国营蚕桑场书记时,被评为县农业先进单位,出席省农先会,颁发纪念章,登上《新华日报》光荣榜;1971年荣获国营果林场“五好职工”奖状;1972年冬任六塘河麻垛段疏浚工程民工营长,荣获全县第一面“治水先锋营”奖旗。在侨务工作中:1982年获县优秀共产党员奖状;1984年6月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受到习仲勋、廖晖、朱镕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合影留念;1987年市授予县侨办先进单位奖状,县授予集体一等奖;1988年县授予集体一等奖,个人荣获先进工作者奖状。1988年12月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1989年入老年大学,学习诗词书画,现为淮安市诗协会员,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淮阴区诗协理事。擅长诗词艺术的研究探索,注重深入实际感悟人生,其作品以极为凝炼的笔墨,烘托出极为深邃的意境和宽广的情蕴,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清娴淡雅幽香;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真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用句,都显示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地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和高洁的志向。抚今追昔,勇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新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多首具有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精品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凸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艺术把握,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诗人在二十世纪所取得的创作业绩和向社会奉呈的代表性佳作,为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参考借鉴史料,为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个人业绩、论文和部分诗词书画作品先后被全国50余家辞书、刊物录用,荣获“中华当代优秀咏友”、“二十世纪华人优秀诗词艺术家”、“中华诗词联终身艺术成就奖”、“新时期杰出贡献纪念奖”、“首届国学创新代表成果”银奖、“中华骄子”金奖、《21世纪理论与发展优秀论坛精典》特等奖和“当代国学家”荣誉称号,北京《经济消息报》评为最佳新闻人物,收入《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人物访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