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罗修道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场馆名称: 阿巴罗修道院

场馆又名: 唐人庙 安白露圣母堂 庇护圣母堂 进教寺[1]

场馆位置:澳门

关键词或主题词: 天主教 教堂 澳门 澳门场馆

栏目关键词: 台港澳专题

辅助分类项: 澳门

简介

阿巴罗修道院(lgreja e Seminário de Nossa Senhora do Amparo):“Amparo”在葡萄牙语中意即“庇护”,故应译为“庇护圣母堂”。此译与该堂设立的初衷“耶稣会将皈依的华人安置在内,接受敎育”相吻合。[2]

《澳门纪略》称:“缘澳门三巴下建有天主堂,名为进敎寺,专为唐人进敎之所,建立于康熙十八年”,故又名“唐人庙”,“进敎寺”。而葡语文献则以1633年,即崇祯六年为其设立日期。今关前后街,显荣里,大关斜巷一带为其故址。关前后街葡语为Rua de Nossa Senhora do Amparo,意即“庇护圣母街”,显荣里葡语为院子杜安帕鲁,意即“庇护围”,大关斜巷葡语为Calçada do Amparo,,意即”庇护斜巷“。上述地名均与Amparo有关,可作为阿巴罗修道院废存之佐证。

阿巴罗修道院(Seminario do Santo Amparo)由耶稣会士通过中国信徒募捐而建成,为一个包括一教堂、一华人望教之家及两所神学院的综合体。始建于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重建、扩建于1719年,专用于向中国居民传教和培养中国籍的神职人员,故又称为“唐人庙”或“进教寺”。[1]

其教堂之兴建,旨在使“天主教华人化”,让“传教地方化”。旨在使“天主教华人化”,因当时凡进天主敎的华人,必须取葡文名及入葡籍,穿葡服,说葡语,唐人庙之设,便是改葡式为华式,加快敎务之发展。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日,即公元1747年3月18日张汝霖“单骑减从”“亲临澳地督封”,“于二月二十日未刻将进敎寺宇严加封锁”。[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