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概述胡须,俗称胡子,泛指生长于男性上唇、下巴、面颊、两腮或脖子的毛发。如果要仔细区分,「胡」本来是指长在嘴边的毛,而上唇的称为「髭」(moustache,又叫「八字胡」、「八字须」、「两撇胡」,粤语叫「二撇鸡」),下巴的叫「山羊胡」(goatee beard),两鬓连至下巴的叫「落腮胡」(又叫「络腮胡」、「连须胡子」),两颊上的叫「髯」,蜷曲的叫「虬髯」。青春期后的男性一般都会长胡子。胡子比头发长得快,这是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生殖机能越旺盛、胡须生长就越快。长胡子部位的血管分布要比头发根部多,养分也容易得到,所以,刚刮去胡子,不几天就又长了。
健康方面
各种类型的胡须生长与发育
长胡须是男子第二性征的一个表现。第二性征的出现,是由男子进入青春期后,睾丸里分泌的雄激素激发出来的。男孩子在11岁以前体内雄激素很少,男女之间体征上差别不是很大。男孩的青春期发育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一般是10至14岁。
胡子长得挺快,健康男子的胡须每天长0.4毫米,比头发(每天长0.2~0.3毫米)长得快,这是因为长胡子部位的血管分布要比头发根部多,养分也容易得到。一般成年人的胡子约有25000根,根据不同个体,差异比较大。男性从13—14岁开始长胡子,30岁左右最茂盛,到了30岁以后会慢慢减少,因此胡子不见得是越剃越多的。[1]
身体健康的男子,体内雄激素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每个男子胡须多少却相差很大。有的人胡须浓密,有的人稀疏;有的人是络腮胡子,有的人是山羊胡子,这些都是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胡须的多少和形状同民族有关,与家族遗传也有关,这是正常的,完全不要对此有什么顾虑。[1]
男子无胡须是不是病态,要联系整个身体发育情况来判断。如果男子虽无胡须,但生殖器官和上面讲到的第二性征都发育正常,那就不属于病态。男孩生长胡须的起始年龄也不是完全一样,有的早几年,有的晚几年,都是正常的,完全不必着急。如果已进入青春发育期,既没有长出胡须,第二性征也不明显,甚至超过了青春期后依然没有发育,这就应该视为异常,可能是专门调节控制性激素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有了问题,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颜色
绝大多数人的胡须是黑色的,当然也有的人胡须是棕色或棕红色。研究认为,胡须的颜色是由色素细胞决定的,而色素又与所含的金属元素明显有关。例如,黑色中含有铜、钴、铁,棕色是钛元素造成的,红色是钼在起作用,白色则是这些金属元素完全缺乏所致。
吸附有害物质
国外专家研究发现,胡须具有吸附有害物质的特性。人在呼吸时,可排出多种有害的化学气体,而且均可滞留在胡子上;大气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微粒、尤其在繁华的街道,汽车尾气排放出的多环芳烃、铅也会被胡须吸附;吸烟者,烟雾中苯并芘等致癌物质,也会在胡须上停留。此外,长胡须的表皮上油脂分泌较多,平时用清水洗脸时又往往较难洗去。研究表明油脂有黏附灰尘和微生物的特性。
国外专家将刮下来的胡须经气相色谱仪分析,发现有数十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苯并芘及铅等重金属元素。在显微镜下,还可见到胡须上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有害物质有可能随着人的呼吸作用,被吸回呼吸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奉劝人们不要留胡子。[5]
不要用胡子去扎(吻)小孩,否则有害物质和病菌会转移到柔嫩的小孩脸面皮肤上或进入口腔,招致病症。[6]
拔胡须的害处
有些青年人,不用刮胡刀刮胡,却有用手指或钳子拔胡的习惯,以为这样可以把胡子连根拔掉,拔得干净,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一些患唇毛囊炎、疖肿、蜂窝组织炎的男性病人,向医生诉述病史时,几乎都有拔胡须的坏习惯。
由于经常刺激,使再生长出的胡须变形,变色,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破坏容貌。而且拔拉胡须损伤周围组织,轻者产生疼痛,如不给予及时处理,往往细菌可以损伤毛囊,引起毛囊炎,炎症再扩展则成疖肿以至蜂窝组织炎,此时虽治愈,也常常留瘢痕或永久性脱毛。更为严重的是因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使细菌侵入血流,会引起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和脓毒血症。[4]
历史风俗辛亥革命后中国男性的发式、服饰、社交礼仪风俗有了很大变化,男人理发和剃须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许多有关留胡子的礼仪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例如,晚辈在长辈面前就不蓄胡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体现,对现代人,特别是那些赶时髦的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
亚历山大时期古罗马军规定军人不留胡子,不仅是为了军团少生疾病、敌我识别,还可以避免在近距离搏斗中胡子被敌人抓住。欧美文化意识认为不留胡须是上流社会男士身份的标志,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有地位的男士才有时间在室内细心地修整仪容。而且,不留胡须还可以更精确地显示出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被认为是一种坦诚的表现。
北非、西亚和中东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野性的风俗———某男子若要加入该部落,必须要有茂盛的胡子,否则就必须在其生殖器上拴一个水壶,绕部落首领的帐篷裸奔三圈。这充分体现了原始民族的雄性崇拜与胡子的密切关系。[2]
相关趣史●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是最有争议的一位法老,在三千年后人们还在争论他神秘死亡的原因,虽然直到去世时也只有十几岁,但他早已戴上长而整齐的假胡子显示身为国王的尊贵。
在古代,胡子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在近来的古埃及文物展中,精致的青铜剃须刀屡屡亮相,它可是当时男人们每天要用的物品。在古代埃及,打扮对男人来说非常重要,长长的胡子通常被认为是不干净的表现,祭司们由于宗教洁净的要求,更是要把头发和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理发师是王宫、贵族的庭院、神庙以及军队里不可缺少的组成人员,他们所使用的工具有剃须刀、刀以及铜或青铜制成的镊子。在古代埃及祭司隔一天就要刮一遍全身的毛,作为最高祭司的埃及国王自然不得例外。
但在当时胡子作为高贵与尊严的象征,国王没有胡子怎么行?于是在举行仪式或者重大活动时,国王便在下巴上戴上用头发做的长长的、齐梢的假胡子,女王则戴用黄金做的假胡子。因此,我们看到的许多埃及文物中的王者都戴着长长的假胡子,皇后也不例外。传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亲自率领大军征服下埃及时,交战中不慎将假胡须失落于战场,为了夺回御须,有600多名士兵竟丧生在敌军刀下。
因此,如此重要的胡子会引起国与国的事端也就不足为怪。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王妃,因为路易七世剃掉了胡须而与之离婚,改嫁给了蓄着一副漂亮胡子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作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两国为此争夺了300年,这就是著名的“胡子大战。”
●美国总统林肯在竞选的时候收到一个小姑娘的来信,信中写到:“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来,我就能让另外两个人也选您。您的脸太瘦了,如果留起胡子就会更好看。所有的女人都喜欢胡子,那时她们也会让她们的丈夫投您的票。”林肯便开始蓄留了一脸又浓又密的胡子。也许他的当选,与胡子不无关系。[1]
颜色风格颜色
金胡子
金胡子是一种呈黄色的胡子,在华人血统中比较少见。金胡子并不是通过染色的效果做成的,而是天生长成的黄色胡子。长有金胡子的人中,往往是黑色和黄色胡子混杂,黑色居多数,黄色居少数。
有一种观点认为:胡子有颜色之分,是因为色素,金胡子是由于胡子中含钛所造成的。
金胡子的形象多在童话,小说中出现。中国古人曹操就长有金胡子。
红胡子
红胡子是指长有红色的胡子。有红胡子的人往往在电影、小说中被赋予强盗、海盗、国王的形象。
银胡子
一位犹太人的银胡子银胡子是指长有白色的胡子。有银胡子的人,往往被视为道德高尚、智慧过人。银胡子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太上老君就有很长的银胡子。[7]
戏曲方面胡须的颜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龄。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年约三十岁,所戴胡须为黑色。京剧《秦香莲》中王延龄年约六十,所戴胡须为白色。[9]
性格方面不同人留着不同的胡子可以表现出各自的性格。账房先生的小八字胡,体现出一副精明狡猾的样子;恐怖分子拉登的大胡子,让人看了不寒而栗;而《哈里·波特》里邓布利多长长的雪白的胡子,更增强了他的庄严地位。
如留一字胡的人,说明他已经成家;留八字胡的人,标志他开始步入社会,或已有子女;留子孙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子孙儿女。
通过胡子看性格
黑色的胡须:勇敢,富有行动力。
稀疏的胡须:文职发达,具有理性。
褐色的胡须:聪明,才艺超群,且情感丰富。
粗硬的胡须:个性单纯,正直,且性急容易招怨。
浓密的胡须:任性蛮横,缺乏体贴心。
没有光泽的胡须:性情不定,诸多反复。
有光泽且柔细富有弹性的胡须:性格高贵,多得人助。
浓密粗硬、长到喉咙的胡须:多半具有雄心大志。[1]
剃须相关男人的胡须怎么修理?
剃须前先用温水洗脸(不要使用任何洗面奶之类的东西洗脸,就用温水清洗),让皮肤毛孔尽量的张开,然后在需要剃须的地方涂抹剃须膏,等1~3分钟,胡须软化以后,再使用刮胡刀逆向进行剃须,注意刮胡刀要采用上下方向,不要左右乱晃,容易刮伤皮肤,如果皮肤不小心刮破了后,马上用清水清理一下,否则在剃须的时候皮肤破损了很容易造成感染。
刮完胡须后,皮肤会有紧绷感,用稍热一点的水把毛巾打湿后放在脸上捂一分钟左右,脸上就会清爽很多了。[3]
一般剃须时间为一星期左右一次,不要经常剃胡须,对皮肤损伤比较大,另外胡须是越刮越容易长。
相关研究与大赛有一门对胡须研究的科学,叫“胡须研究学”(Pogonology)。
大赛:世界胡须锦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