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利津县纪委副书记刘月英女,1968年 9月生,汉族,山东滨州市滨城区人,大学学历,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山东省利津县纪委副书记。
1986年7月-1991年8月 滨州市杨集乡中学教师
1991年8月-1997年1月 共青团利津县委科员
1997年1月-2002年3月 共青团利津县委副书记
2002年3月-2005年4月 利津县民政局副局长
2005年4月-2009年4月 利津县民政局副局长、主任科员
2009年4月-至今中共利津县纪委副书记
收藏爱好者刘月英家住东风社区的刘月英老人,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依然性情开朗,思路清晰。让老人骄傲的是家里有两件跟随了她一辈子的宝贝——— 锡酒壶和蒜臼。刘月英老人现在天天喝酒,她喝酒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她学会喝酒的那一天,锡酒壶就伴随着她。多少次,锡壶掉到地上摔瘪了,她也舍不得仍,将筷子放进去捅捅再用。刘月英不会说“对酒壶有感情”这类话,她的话平凡又实在——— “家什能用就不能丢,我用完了还要传下去!”

而那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蒜臼,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刘月英的儿子于常德多次搬家,每次都记得带上这个蒜臼。孩子们不解:“你拿这么个笨重东西干啥?又不能使了。”于常德说:“怎么不能使?这个蒜窝子好使着呢,用它砸的蒜特别香!”这个蒜臼经历了兵荒马乱的年代,经过了多次搬家,蒜锤子用坏了好几个,它却保留了下来,见证着老于家的历史。
在东风社区,记者来到热情好客的刘月英家中。刘月英今年九十二岁高龄,身子骨仍然十分结实,如今还能干些烧水之类的活。她性情开朗,思路清晰,说话速度很快。刘月英老人招呼记者坐下后,拉起了家常。她向记者介绍了家里的两件跟随了她一辈子的宝贝——— 锡酒壶和蒜臼。
一天喝两盅活到九十九
刘月英从茶几底下拿出一个酒壶,笑呵呵地问:“你猜这个酒壶多少年了?”
这个锡做的酒壶,在手里掂掂颇有分量。壶嘴有些扁了,记者还没来得及开口,刘月英老人就一把接过去,三下五除二就把壶嘴捏圆了。刘月英说:“这个酒壶得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是从东关集上买的,那时候集上有锡匠,我的公公于秉纯最早使用它。那时候家里穷,吃饭都是问题,哪有闲钱喝酒?每当过节和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家里的老人才让我到街上打二两‘老白干’,家里再炒个花生米,吃菜喝酒,香得不得了!”
刘月英老人现在天天喝酒,每天中午半茶碗,晚上半茶碗,加起来三两酒。刘月英老人学会喝酒,要追溯到六十多年前,那时庄户人都要去坡里干农活,家里都带着茶和酒。到了冬天干活很冷,休息时家人就让刘月英喝一口酒暖暖身子。刘月英说:“刚开始觉得很难喝,后来喝习惯了,不喝就觉得不得劲。但那时候可不是想喝就能喝上的。”刘月英老人又说:“一天喝两盅,活到九十九。而且假酒我一口就能尝出来,度数不够,发甜。”
到了刘月英的儿子于常德这一辈,喝酒的不多。于常德说:“我不是离了酒不行的人,高兴的时候就喝两口。过年过节,家里来客人不能不备下酒,我就去白酒厂用地瓜干子换,那时候大约五斤地瓜干子换一斤白酒,有时还得找熟人才能换到。”再往后,就是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刘月英老人能够天天喝酒了,每次打一桶散装白酒,然后用锡壶慢慢喝。多少次,锡壶掉到地上摔瘪了,她也舍不得仍,将筷子放进去捅捅再用。刘月英不会说“对酒壶有感情”这类话,她的话平凡又实在——— “家什能用就不能丢,我用完了还要传下去!”

一百多年历史的蒜臼
蒜臼,也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蒜窝子”,这在百姓家中几乎是必备用品。但于常德家的这个蒜臼却大有来头,家中五代人使用过它,有着百年历史。这是一个砂石做的蒜臼,虽然十分结实,但经过百年时光,上面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蒜臼的边缘已经不那么齐整,中间深深地凹了下去。可以想象它里面砸过多少头蒜。
蒜臼经历了兵荒马乱的年代,经过了多次搬家,蒜锤子用坏了好几个,它却保留了下来,见证着老于家的历史。
这个蒜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于常德的爷爷于秉纯那一辈。于秉纯当年在东、西两关颇有威望。当年南北军在东关激战,民不聊生。于常德说:“那时候还有高高的城墙,南北军激战,一边攻城,一边就连人带梯子都掀下去。我爷爷摇着旗到两军中间,示意他们不要打了,给他们说和,并最终说和成功。”于秉纯一生不聚财,家门外经常支起几口大锅做饭,接济吃不上饭的穷人。他自己喜欢吃蒜,经常使用这个蒜臼。
这个蒜臼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于常德多次搬家,都记得带上这个蒜臼。孩子们不解:“你拿这么个笨重东西干啥?又不能使了。”于常德说:“怎么不能使?这个蒜窝子好使着呢,用它砸的蒜特别香!”1995年后,于常德家里不再使用这个蒜臼,但也没有丢掉,而是小心放在里屋中。于常德说:“论值钱,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它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应该把它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