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联会(英语: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1919年7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由当时的国际天文星图计划(Carte du Ciel)、太阳天文联合会(Solar Union)和国际时间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数个组织合并而成。其后,世界各国的国家级天文组织陆续加入,构成今日的规模。该会是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的国际科学联合成员,也是国际上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统合恒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新天体以及天文学名词的定义与英文命名。
IAU下分成数个工作单位,其中行星科学命名委员会(Working Group on Planetary Science Nomenclature,WGPSN),负责制定与维护天体命名规则公约和行星系的命名。 IAU也负责天文讯息全球电报通报系统,实际工作由中央天文电报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总整天文讯息的汇报及电报的发布。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 MPC),负责在太阳系里小行星、卫星以外的天体资讯交流,也在IAU下操作。
截至2006年9月1日,总会共有85个不同国家或地区共8859位会员,美国有2417位会员,法国为625位,英国为573位而而日本则有504位;中国大陆(南京)292位而中国台北则有30位会员。
组织与活动概况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大多数活动是透过各天文领域的12个分会举行。在各分会下更细分成37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委员会。在委员会下辖个别研究主题有关的90个工作小组。
该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讨论IAU整体的活动方针,并有研究成果发表等研讨会,与及遴选新届IAU执委、各属下委员会成员,新会员推荐等。此外定期也在欧洲、亚太、拉丁美洲召开各区域会议。随各式各样天文事件的发展,也会随时召开小规模的学术研讨会。
最近一次(第26届,XXVIth)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全体会议于2006年8月14至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由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代表)等2500位天文学家代表出席,会议最受瞩目的就是表决第5、6号共四份决议草案,重新确定行星定义,将冥王星由行星划为新开设之矮行星(dwarf planet),而未来全体会议将审议更多天体列入矮行星之席。
对上一届(第25届)全体会议于2003年7月13~26日于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下届(第27届)全体会议将于2009年8月3日至14日由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而第28届全体会议将于2012年8月12日至25日在中国北京举办。
分科会和委员会第I分科会 基础天文学
第4委员会 星历表
第7委员会 天体力学与动力天文学
第8委员会 天体测量学
第19委员会 地球自转
第31委员会 时间
第52委员会 基础天文学中的相对论
第II分科会 太阳与太阳圈
第10委员会 太阳活动
第12委员会 太阳辐射与结构
第49委员会 行星间的等离子体与太阳圈
第III分科会 行星系统科学
第15委员会 彗星与小行星的物理研究
第16委员会 行星与卫星的物理研究
第20委员会 小行星、彗星与卫星的位置与运动
第21委员会 夜空的光
第22委员会 流星、陨石与行星间的尘埃
第51委员会 生物天文学
第53委员会 太阳系外行星
第IV分科会 恒星
第25委员会 恒星光谱
第26委员会 双星与多合星
第35委员会 恒星构造
第36委员会 恒星大气理论
第45委员会 恒星分类
第V分科会 变星
第27委员会 变星
第42委员会 密近双星
第VI分科会 星际物质
第34委员会 星际物质
第VII分科会 银河系
第33委员会 银河系的结构与动力学
第37委员会 星团与星协
第VIII分科会 星系与宇宙
第28委员会 星系
第47委员会 宇宙学
第IX分科会 光学与红外线技术
第25委员会 恒星测光与偏振测量
第30委员会 径向速度
第54委员会 光学与红外干涉
第X十分科会 无线电天文学
第40委员会 无线电天文学
第XI分科会 太空与高能天体物理学
第44委员会 太空与高能天体物理学
第XII分科会 联合推广活动
第5委员会 档案与天文数据
第6委员会 天文电报
[1]第14委员会 原子与分子数据
第41委员会 天文学史
第46委员会 天文学教育与发展
第50委员会 现有与可能的天文台址保护
第55委员会 天文学传播与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