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门简介
望江门,是浙江省杭州东城门之一,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称“新门”或“新开门”。元末改筑杭城后,称永昌门。清代初年,始改名“望江门”,杭州人也习称“草桥门”。旧址在今望江门直街与江城路相交处附近。望江门外,明清以前一直是观潮胜地,历代志书中有不少记载。其中著名的有“映江楼”等。明人记载映江楼,在永昌门外江边,宋时原为“烟云鱼鸟亭”,元代重建为“瞰江亭”,明代改亭建楼,方有“映江”之称。由于层楼高耸,俯临江岸,气势雄伟,当时诗人誉为“形胜东南属此楼”。映江楼的西南,有观潮楼,又名大观楼。据清初有人考证,“其地正对海门,当潮汐往来之冲”,传说为唐代江楼遗址。观潮楼右有顺济庙,祭祀浙江海神龙王,俗称海潮寺,传说钱江怒涛涌至庙前--“其声愈壮”,景色十分壮观。
望江门内,望仙桥之东,有德寿宫遗址。此原系南宋奸相秦桧在绍兴十五年所建府第。施全刺秦桧的故事就发生在望仙桥堍。后来高宗赵构年老退位后居住于此,改名“德寿”宫。明代作家郎瑛,曾长期居住在草桥门内景隆观前,他的笔记名著《七修类稿》就是在这里写成的。闽浙总督、搞倭名将胡宗宪在主持重建“镇海楼”完工后,曾慕名邀请徐渭代撰《镇海楼记》。徐渭以胡宗宪所赠酬劳,在望江门附近购地十亩筑了一所别致的草庐,并以“酬字”两字作为堂名。这也算得当年杭州文坛的一段佳话了。清代中叶以后,望江门外江岸涨沙日增,一片荒芜,仅有一些菜畦点缀其间,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的俗谚。直到解放后,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荒地辟成四季常青的蔬菜基地,先后又兴建了不少工厂,从此望江门外就换了一派景象。
望江门外菜担儿,遗痕还有。
据说望江门种菜种得最高的地方,是在城墙的上头。四五米高的墙上,种菜人搭起了屋棚。说这番话的是七十七岁的扬老伯,还有七十四岁的俞老伯、七十二岁的闻老伯。我们一起坐在贴沙河东面的公园,隔了曾经的护城河,看橘红、灰黑的火车走过。河西的公园,有一处高坡,那是城墙没有除净的地基。那时候的贴沙河比现在要宽,上八府来的木排,全在这里交易。买木材的不光是杭州人,还有顺水从下三府来的乡人。“望江门外木排儿”,也是一句杭谚,传的路要比“望江门外菜担儿”远。城门边在早有一个水龙会,水龙会不仅管了木材,还惠及地方。水龙会的锣声一响,响几声,是指哪一处火警,老人们至今说来分分明明。于是,众人抗着水龙,赶火去了。这“赶火去”,也算是杭州话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