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威廉一世(英格兰)
威廉一世(征服王威廉公爵)(法文:Guillaume le Conquérant;英语: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 拉丁文:Willielmus Rex Anglorum,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
1、生平
1035年,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宽宏的)在去耶路撒冷朝圣的归途中去世。由于他没有婚生子女,因此唯一的私生子威廉被立为诺曼底公爵。英格兰第一位诺曼人国王。生于1028年,8岁时继承父亲的公爵位,15岁时被封骑士,开始在领地执政。1046年至1055年间多次平息贵族的叛乱。1054-1060年间反对国王享利与安茹的马特的同盟。1063年征服曼恩。1066年向英格兰开战并于同年9月引兵渡海,首先攻占了佩文西和哈斯丁斯镇。10月,击败了英格兰国王哈罗德的抵抗。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为了确保边疆的安定,威廉于1072年入侵苏格兰,1081年入侵威尔士,并在边境设立特殊的居民地。他一生的最后15年多住在诺曼底,任命老友兰弗朗克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把英格兰朝政交给主教掌管,有5年或7年时间,他根本未到英格兰一次。1087年,死于诺曼底。
征服者威廉为人严厉、残忍,而且精力旺盛。有两个因素对威廉的性格及他对历史的影响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一是他的私生子身份。他是他的父亲,绰号为“魔鬼”的罗伯特和被他拐来的农家姑娘阿莱特生下的儿子,但却是唯一的儿子。罗伯特费劲说服了诺曼底贵族,才确立了威廉的继承权。1035年,8岁的威廉继位,他的私生子身份使他经历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嘲讽、歧视和挑战,他的三个监护人和老师先后被人杀害。这就铸就了日后威廉冷酷、多疑的性格。
另一个因素则是诺曼底的传统。诺曼底公国是法国国王在无奈之下封给入侵的诺曼人的产物,于841建立。公国实行集权统治,有一支相对固定的军事力量,和相对固定的财政收入,还有着诺曼人固有的尚武和善于航海的传统。这些因素,帮助了威廉的征服,并影响了他日后在英国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年轻的威廉一世已经初步显示出他的才智。他先是在法王的支持下于瓦莱杜尼战役大败公国内部的反对派,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然后利用南部曼恩伯国和布列塔尼公国的内部矛盾,吞并了它们。这时,威廉开始将他的野心投向隔海相望的英格兰。
当时,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是威廉的表兄弟,没有子嗣,据说在1051年威廉访英时曾答应让威廉继承他的王位。而忏悔者爱德华的内弟、另一个王位的有力竞争者哈罗德被困在诺曼底公国时,也曾承认过威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但当1066年,忏悔者爱德华去世时,在爱德华举荐下,英格兰贤人会议却选举了哈罗德为国王。威廉闻讯怒不可竭,遂决心发动他的征服战。
当威廉准备好了渡海作战的人员物资之后,万事俱备,只欠西南风,却一直盼不到,耽搁了四十多天。后来的历史证明,正是这四十多天的等待,改变了力量的对比,使胜负天平偏向威廉一方。
当时另一个英格兰王位的挑战者——卡纽特大帝的后代、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率先在英格兰北部登陆,正在南部沿海守候威廉的哈罗德,被迫挥师北上迎战。当9月28日,盼到西南风的威廉大军在英格兰南部登陆之时,遇到的是刚刚击败了挪威国王,疲惫不堪且减员严重的哈罗德军队。10月14日著名的黑斯廷斯战役,哈罗德及两个弟弟均战死疆场,威廉大获全胜。威廉随即率军直逼伦敦,于是年圣诞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开始了诺曼王朝的统治(1066—1135年)。
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威廉在初期遭到英格兰人的坚强抵抗。威廉在残酷镇压了各地反抗的同时,也铲除了各地的地方力量,为他实行集权统治做好了准备,到1171年,各地抵抗基本平息。威廉下令没收英格兰贵族的地产,将其七分之一留给自己,其他的分封给随他来的诺曼贵族,并仿照诺曼底公国的制度改组了英格兰的中央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同时抵制罗马教皇的压力,顽强地保留了对英格兰各主教的任命权。英格兰形成了当时西欧国家中最为强大的王权。
威廉对英格兰内政方面影响最大的举措是他临终前两年所完成的两件事。一是1086年的“索尔兹伯里盟誓”,威廉要求各级封建主都必须向他本人行臣服礼,确立了“我的附庸的附庸还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另一个则是《末日审判书》,为掌握全国的土地、财产和收入状况,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确保王室收入,他派人到全国各地清查。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其正式名称应是《土地赋税调查书》或《温彻斯特书》。这种大规模的“刮户运动”,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极为罕见的。
1087年,由于与法王腓力一世的领土纠纷,威廉加入到与法国的战斗之中,并攻占了巴黎附近的要塞芒特。眼看胜利在即,英雄一世的威廉却意外堕马而死,否则,他对历史的影响还会更大。但此战揭开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序幕。
征服者威廉的征服,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使英国自罗马帝国时代以来再次被卷入了欧洲中心地区的复杂关系中(此前征服英国的,不过是文明程度比英国还落后的诺曼人),由于英王在法国拥有领地,英法两国王室成为一对理不断,剪还乱的冤家,此后数百年中两国的交流和碰撞成了西欧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这次征服改变了英格兰的历史进程,甚至连英语都发生了改变,大量新的词汇加入到英语中。他将许多新事物带入了这个孤岛,如陪审制度,后来英国法律自成体系,就是以此发端的。
威廉一世将诺曼底传统的集权统治和军事立国带入了英国,是英国历史上一大转折。在此之前,英国一直是被入侵,被征服的对象,而从他开始,英国转守为攻,以后的战争主要只在别人的国土上进行,尽管此两项传统在英国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淡化了。
2、评论
英格兰几百年间一直遭受北欧的诺曼人攻击和骚扰,但最终征服这个岛国的却是来自对岸法兰西的诺曼人。诺曼征服看似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实际上它的发生是当时历史趋势发展的结果,那就是,大不列颠岛正在难以避免地和欧洲大陆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并且最终只能完全溶入欧洲的政治体系之中。
3、家庭
△婚姻:
·1052年,在诺曼底的尤城圣母教堂(Notre Dame d'Eu)娶佛兰德领主的女儿玛蒂尔达(Matilda)为妻。
△子女:
·长子罗伯特·柯索斯 (约1054-1134)即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二世
·长女塞西莉娅(约1055-1126)
·次子威廉二世(1056-1100),英格兰国王
·三子理查 (1057-约1081),贝尔奈公爵
·次女阿德莉萨(Adeliza) (?-1065)
·三女阿黛拉(约1062-1138),嫁给布卢瓦伯爵艾蒂安,他们的第三子就是英格兰国王斯蒂芬
·阿加莎(约1064年 - 约1080年)
·康斯坦丝(约1066年 - 1090年)
·玛蒂尔达(? -1112年)
·亨利一世(1068-1135) 英格兰国王,1056年打败了长兄罗伯特·柯索斯,即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二世,得到了诺曼底公爵的爵位。指定女儿玛蒂尔达为继承人,但被英格兰贵族反对,所以他女儿仅仅继承了诺曼底公爵
二、威廉一世 (荷兰)威廉一世(1533—1584年),荷兰执政(1559—1584年在位)。
对于拿骚伯爵威廉来说,命运之神是非常眷顾他的。他继承了父亲的拿骚伯爵领地,11岁时,他的堂兄勒内·沙龙战死疆场,他又继承了奥兰治亲王的爵位和领地,18岁时同伯伦伯爵的女继承人安妮结婚,又得到几处领地,成为尼德兰首屈一指的大贵族。他少年被送进布鲁塞尔的宫中接受正统教育,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和他的妹妹——尼德兰女总督玛丽娅的厚爱、器重,22岁被任命为马斯军团司令,并进入尼德兰总督府政务院,26岁成为荷兰、泽兰、乌特勒支三省执政。
他本来可以像那个时代的大贵族一样,在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中体面地过完富足的一生。但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命运之神又把他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1566年,在尼德兰的一个小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激动的人群迅速砸烂了修道院的物事,这种狂热迅速扩展到这个尼德兰,史称“捣毁圣像运动”,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
这场运动的产生有诸多因素。尼德兰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毛纺和麻纺手工业及商贸尤为发达,城镇林立。但它自1519年起落入西班牙的统治之中。西班牙政府视其为经济奶牛,其交纳的赋税占西班牙国库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使双方的矛盾发展到如水火之势的,则是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和“血腥敕令”,这个敕令规定凡异端必须处死并没收财产,而藏匿包庇异端者与异端同罪。这个敕令使数不清的尼德兰加尔文教徒被合法地杀害,在加尔文教徒占多数的尼德兰显然是一道战争的催化剂。当尼德兰又陷入一场经济危机时,政治和社会的动乱就爆发了。
在这场运动刚刚开始的时候,仍有着许多向良性发展的机会,奥兰治亲王威廉和埃格蒙特伯爵、荷恩上将的努力也正在促成这一点。他们曾联名向玛格丽特总督递交请愿书,要求废除“血腥敕令”、撤走西班牙驻军,罢免不得人心的主教等。在运动发生后,他们又积极斡旋,女总督也主张采取安抚措施。但顽固的天主教国王腓力二世顽固地断送了机会,他向尼德兰派遣了“铁血总督”阿尔法,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终于使形势不可收拾。新成立的“除暴委员会”使尼德兰变成了屠宰场。
这种情势下,奥兰治亲王威廉斩断了与西班牙王室的丝丝情结,放弃了显贵的身份、优裕的生活,毅然加入到血浓于水的尼德兰民众一方。他选择了逃亡德意志,散尽千金招募了一支军队,开始了战斗的生涯。
威廉的军队一开始屡屡碰壁,但“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的崛起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这两支队伍主要由破产的平民组成,他们分别在沿海地区和佛兰德斯森林进行游击,并夺取了一批城镇,在阿尔法统治的铁板上打开了缺口。威廉积极配合,再次攻入国内,并成为全国抵抗力量公认的领袖。
尼德兰独立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好地诠释了“坚持就是胜利”这个真理,尼德兰一方在军队的数量、编制和统一领导方面均逊色于对手,但他们进行的是关乎自身自由和幸福的奋战,有足够的热情将战争进行到底,终于将西班牙拖至全国总破产,同时利用腓力二世树敌过多的特点,团结国际力量来夹攻西班牙。
尼德兰地区人口密集,城镇众多,决定了尼德兰战争主要由一场场要塞与城堡的攻守战组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要塞争夺战提供了许多光辉范例。其中著名的战役有哈勒姆保卫战、阿尔克马尔保卫战、莱顿保卫战等,其中在莱顿保卫战中,在弹尽粮绝之际掘开海堤水淹敌军,才取得了胜利。威廉亲自参与了其中一些战役,以头脑冷静著称,被称为“沉默者威廉”,不过军事终非他所长,他在实际指挥作战中取得的成果有限。他的两个弟弟为配合莱顿保卫战而双双战死。
1580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威廉列为全国头号通缉犯,以重金悬赏要他的性命。对此,威廉发表了著名的《护教宣言》,抨击了腓力二世政策的种种祸害,描述了自己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心路历程和战斗到底的决心。1582年,尼德兰各省正式宣布在7月12日拥戴威廉·奥兰治为尼德兰国王。然而,在这伟大日子到来前的两天,一颗罪恶的子弹夺走了奥兰耶的生命,行刺者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菲利浦二世的巨额赏金。
奥兰治亲王威廉的威望,因为他的遇刺身亡而被永远定格在高位。他被尊为国父,他的子孙世代为荷兰执政,并在1815起成为荷兰王国的世袭国王,一直延续到现在。他的家族标志——橙色也成为荷兰的标志。
对于荷兰国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首先是荷兰独立所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使称雄一时的西班牙帝国受到最沉重的打击而衰落下去,同时又在西欧众大国的夹缝中兴起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荷兰。独立使得荷兰摆脱了众多的束缚,并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17世纪这个“黄金世纪”,建立了海上霸权。如果继续在西班牙“铁板一块”天主教政策的统治压榨下,“海上马车夫”的繁荣是难以出现的,南北尼德兰的对照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必须注意到的是,荷兰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向来比较淡薄。作为在独立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本土领导人,奥兰治亲王对荷兰独立战争的凝聚力起到很大作用,而他的后代世袭为王,对荷兰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很大意义。
同多数国家的开国元首相比,奥兰治亲王威廉的军事才能相对平庸,在独立战争的起更大作用的是“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威廉主要是起精神领袖的作用。但他的儿子毛里茨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也弥补了这一点。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威廉是个宗教宽容者,而他的时代是个宗教狂热的时代,天主教和新教的仇视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引起了内战,尼德兰的战争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威廉的宗教宽容在他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三、威廉一世(德国)(图)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 是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在位)和德意志帝国皇帝(1871年1月18日——1888年3月9日在位)。他的全名是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

1、早期生活和军事生涯
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第二子,母亲为路易斯王后。由于没有预料到会登上王位,威廉亲王并没有接受多少教育。1814年2月入伍参与反拿破仑战争,服役报告称他是一名勇敢的士兵。1815年后,他也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外交家。1848年他成功地粉碎了针对其兄长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政变,得到“霰弹亲王”的绰号。1857年,无子女的威廉四世中风,身体局部瘫痪,然后精神失常无法料理国事,1858年10月威廉亲王出任摄政。
2、国王和皇帝
1861年1月2日,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亲王登基为普鲁士威廉一世。他登位后,国王和议会仍然不和。他比他兄长较少干预政治,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政治中立的人。但他只不过是寻找一个谨慎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斗争:他任命保守派的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根据普鲁士宪法,首相只需对听从国王,并不需要搭理议会。虽然俾斯麦说他和威廉的工作关系是一个臣子对他的长官尽忠,实际上俾斯麦拿着管理内政和外交的实权。数次与威廉不同意见,俾斯麦扬言辞职,威廉只好同意俾斯麦的做法。
普军在普法战争取胜,1871年1月18日,威廉在巴黎凡尔赛宫称帝,亦即德意志皇帝。仪式过后,北德意志邦联(1867-1871) 转改为德意志帝国 (Kaiserreich, 1871-1918年) 。这帝国是一个封建国家;皇帝是封建君主们的国家元首和总统。新领地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与萨克森国王;巴登和黑森大公;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参议院。威廉不情愿地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名号。他曾提议“德国皇帝”的名号,但明显地封建君主们不会接受。
在俾斯麦的回忆录里,俾斯麦认为威廉是一个传统、谦恭、绝对有礼的绅士,是名副其实的普鲁士军官。他有些判断偶尔会被“妇人之仁”所影响。
1878年5月11日,叛乱者Max Hödel在柏林企图行刺威廉一世,但失败。同年6月2日,Karl Nobiling试图行刺,伤了威廉之后自尽。这成为清除社会主义法于1878年10月21日设立的原因。法例由俾斯麦的政府提出,并受到国会的大力支持。法例目的是打击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行动,并剥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法地位。它禁止所有党组织、工人大众组织、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刊物,并可用以裁决或充公社会主义者的文学作品,但又给予社会民主主义者赔偿。法例每二、三年扩大一次。虽然惩罚严重,社会民主党影响继续扩大。基于大量工人阶级行动的压力,法例于1890年10月1日被废除。
3、家庭
△1829年1月11日,威廉一世在柏林与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卡尔·弗里德里希的二女儿玛丽·路易丝·奥古斯塔·卡特琳公主(Marie Luise Auguste Katharine,1811年9月30日—1890年1月7日)结婚,有一子一女:
·子腓特烈·威廉·尼库劳斯·卡尔(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1831年10月18日—1888年6月15日),1888年任德国皇帝兼普鲁士国王,称腓特烈三世。
·女路易丝·玛丽·伊莉莎白(Luise Marie Elisabeth,1838年12月3日—1923年4月23日),1856年与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一世结婚,有二子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