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是指公元1934年1月~1937年8月发生在福建闽中地区(闽中游击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闽中游击区是在非苏区和没有正规红军部队参战的条件下,完全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在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中开创出来的一块独立游击区,处在国民党福建当局严密控制的地区,斗争是极为艰苦和残酷的。
1934年1月,十九路军 “闽变”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加强对福建的统治。同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遭国民党宪兵破坏,市委书记陈之枢、委员练文澜等人被捕叛变。由于叛徒出卖,莆仙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党的主要干部被捕后也成为可耻的叛徒。但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并不能使所有共产党员屈服,以潘涛为首的一批坚定的共产党员坚持开展反叛斗争。
正当革命处于危难之际,中共福州市委常委王于洁从福州转移回莆田继续领导斗争,1934年9月,在莆田灵川西厝村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王于洁任县委书记,游击队也进行整编,任命郑金照为游击队长,潘涛为政委,并决定到国民党统治势力薄弱的常太开辟新的活动据点。
1935年4月,王于洁获悉黄孝敏、刘突军在福清开展游击活动时,便立即与他们取得联系。同年5月,两个中心县委领导人在福清樟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任特委书记,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闽中各县的斗争,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统一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
两支游击队经过整顿改编后,在闽中特委统一领导下,以各自游击根据地为依托,进一步在敌后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活动。刘突军率第一支队相继奔袭莆田大洋田赋处,缴获长短枪8支;进攻闽侯大义乡民团,缴获长短枪20余支;占领闽侯县沪屿镇,缴获长短枪20余支,并破仓分粮接济贫苦民众;在福清相思岭何村桥成功伏击了国民党运钞车,抓获福建省银行副总经理韩疆士、大田县县长萨桓等国民党政界要员7人,缴获短枪11支及一部分金银和现钞,造成极大的革命影响。与此同时,第二支队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先后突袭国民党常太区区长;袭击马口铺田赋征收处,镇压了民愤较大的铺差韩觐侯;攻打广业外坑恶霸兼民团头子范少京的住处等。游击队通过打土豪、攻民团、杀恶霸,互相配合,彼此呼应,有效地箝制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扩大了闽中工农游击队的影响。
游击队频频主动出击,使敌人大为震惊,多次调动兵力对游击根据地进行“清剿”。第一支队在国民党重兵“清剿”下,于1936年5月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常太根据地并入第二支队,继续开展游击斗争。但在国民党军“清乡”式的疯狂“清剿”下,闽中游击队被迫转移到莆永边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区开辟新区,坚持斗争。
闽中游击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克服艰难险阻,与敌周旋,粉碎敌人的“清剿”,保存了游击武装力量,巩固了游击根据地。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中党组织率领游击队先后开辟了以常太外坑、漈川、金竹坑为中心的莆仙边游击根据地,以罗汉里为中心的福永边游击根据地和以山溪、宁里、旗插安为中心的莆永边游击根据地,游击区域从莆田、福清一直影响扩大到仙游、永泰、闽侯、惠安等县,成为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
1936年底,闽中特委与中共南临委接上组织关系。闽中特委根据时局的变化和南临委的指示精神,决定实行战略转变,不再提“反蒋”口号,主动停止对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叛徒告密,1937年2月,闽中特委5位主要领导人王于洁、黄孝敏、余长钺、潘涛、陈炳奎相继被捕杀害。唯一幸存的特委委员刘突军立即召开干部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中工委,接替特委领导。
中共闽中工委为了顾全大局,合作抗日,以忍辱负重的态度,主动敦促国民党地方当局停止内战、共同御敌,并把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为奔赴前线抗日作准备。1937年8月,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合作抗日协议。至此,闽中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终于度过了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所开创的英雄业绩将永远彪炳在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上。
1988年12月27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批示同意把闽中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块独立游击区。至此,由于历史原因而被长期遗漏的闽中游击区终于得以确认,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