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弓弦乐器的含义弓弦乐器顾名思义:由弓与弦组成的乐器,是以弓擦奏琴弦而发音的弓奏弦鸣乐器。所以又称为拉弦乐器。弓弦乐器一般多为竹木与丝弦的组合。由甲骨文看“乐”字:“ 丝”悬于木之上。在项阳《与中国弓弦乐器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中说道:丝据考证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磁山——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李家村文化中陶制纺轮纺锤就有存在。特别是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中,则出土有骨棱、骨形器、木制绞纱棒、打纬刀,经轴以及陶纺轮等大批纺织工具,在一件骨匕上还阴刻有编织纹。从出土的蚕形图像来看,当时可能已经有了纺织技术。稍候的钱山漾、梅堰、草鞋山等遗址中,则出土了绸片、丝绒、丝带、麻布片等物,材料于品种呈多样化。还应看到,作为最初的弦乐器,其弦可能是丝,也可能是动物的毛皮肠衣,植物的藤蔓纤维,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俯拾即是。最具代表性的是广西与云南等地尚存的竹筒琴,在竹筒上挑起竹丝为弦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弓弦乐器的起源⒈肖兴华先生认为:早期的弓弦乐器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弹拨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和发展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大概有在公元八世纪之前。这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即是将中国弓弦乐器有弹弦乐器筝演变而来的。
⒉项阳在《化石乐器“挫琴”的启示》一文中认为:筑是一种向弓弦乐器演变过程中的乐器,即过渡性乐器。在筑身上完成了由击弦到轧弦的重大转变。它是弓弦乐器的先驱。
⒊高耀华在《二胡的源流》中对于弓弦乐器起源的看法是:我国的弓弦乐器的鼻祖乃是由弦鼗演变发展而成得奚琴,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传和改进,逐渐形成了近代广泛应用的各种类型的弓弦乐器。
⒋欧洲学者宋内拉认为:弓弦乐器源自印度。林谦三先生讲到:哪里都找不到弓擦法的起源,而只好归之于印度吧
⒌在周菁葆的《胡琴的演变》一文中还提到一种观点:弓弦乐器最早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公元3000年,希伯来人就已使用阿拉伯人发明的“拉巴卜”了
⒍朱岱弘在《我国弓弦乐器源流》认为:我国的弓弦乐器产生于唐代,最早的弓弦乐器是用竹片来拉奏的。是弹拨乐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弓弦乐器将弓置于两弦间拉奏的特点,是区别于各国弓弦乐器的重要标志。
中国弓弦乐器的发展弓弦乐器在唐代(公元七世纪)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对于具有八、九千年的舞阳贾湖骨笛和两、三千年以上的古琴、古筝,以及各类编钟、编磬、笙、管、笛、箫等乐器来说,弓弦乐器可谓相当年轻。弓弦乐器虽然比吹奏乐器及弹奏乐器出现的晚,但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从唐宋至今,由其是明清以来,弓弦乐器随着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和梆子戏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的创造,逐步繁衍出了各种各样的弓弦乐器,以适应戏曲的伴奏要求。如梆子戏的"板胡",京剧的"京胡、粤剧的"粤胡"及越剧、锡剧的二胡等等。
据统计,弓弦乐器的发展却非常迅猛,百余年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成员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京二胡、以及各地流行的多种多样的弓弦乐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之中的“胡琴家族”。现今已有五十多种弓弦乐器。
中国弓弦乐器的发声弓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应用琴弓上的弓毛磨擦琴弦而发声,演奏者将弓与弦放成直角,再以适当的速度和压力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改变拉弓的速度或压力,可以改变振幅而使音量产生变化。至於音高的变化,则是靠左手按弦,改变琴弦的振动长度而达成;而其音色的控制,主要取决於弓法(运弓技巧)及左手按弦的技巧,如抖音。
弓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 弓弦乐器一般以涂有松香的马尾琴弓来摩擦琴弦以产生音响,另外也可以用拨奏的方法来演奏。弓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各种弓弦乐器都可以运用分弓,连弓,跳弓,断弓,飞跃断弓,撞弓和击弓等特殊弓法来表现作曲家特殊的要求。也都可以使用弱音器来改变本来的音色。
弓弦乐器可以表现极强到极弱范围很大的力度变化,可以制造各种浓稠和稀薄的音响效果。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弓弦乐器在古今的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创作和演出中,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都日趋完美。
中国弓弦乐器的介绍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而具有灵动的色彩。而弓弦乐器是弦乐器下的一种。
中国民族古典乐器中的弓弦乐器主要有二胡(南胡)、高胡(高音二胡、粤胡)、中胡(中音二胡)、四胡、板胡、京胡(胡琴)、革胡、低革胡(低音二胡)、椰胡、坠胡以及少数民族的艾捷克、马头琴、牛腿琴、马骨胡、玎嘎那、纳西胡琴等。
二胡是胡琴家族之一。琴筒由木或竹制成,一端蒙蛇皮,二根弦,竹弓,张弓尾夹于二弦之间拉奏。它的音色优美、柔和、表现力丰富。是民族乐队中的乐器之王。现在的二胡已发展到大型协奏曲(如:长城随想曲),甚至演奏现代派的音乐。

技巧可以与小提琴相媲美,同时又是自我修养中特别有韵味的乐器。二胡的主要作品《二泉映月》、《流波曲》、《赛马》等。

板胡属弓弦乐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等,是梆子腔戏曲及其它若干北方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表面类似于二胡。板胡的音箱是椰壳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二根弦,马毛。它音色明亮、高亢、清脆,特别富有乡土气息。是民族管弦乐队中弓弦乐器组的一种特性乐器。它最适合表现热烈、奔放、欢快的情绪。板胡曲《大起板》、《翻身的日子》等就充分运用了板胡特有的那种刚健泼辣的演奏技巧和它那明亮的音色,增添了音乐的阳刚之气和乡土气息。
京胡最初也称胡琴,是京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它是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它的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的,琴杆置有千斤钓,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据京剧界老艺人说,早期的京胡用软弓子拉弦(就是弓毛松软),十九世纪后才出现硬弓。而现在安徽、河南等省仍有人使用软弓演奏。使用这种弓演奏,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是很高的,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高胡是广东特性乐器之一,也称粤胡。他的形质类似二胡,因此也有地区称为二胡。实际上是根据二胡改革而成的。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它的外弦用钢丝弦,内弦则用铜丝缠弦。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减少沙音。高胡的音色秀丽、明亮、华美、飘逸,适合演奏抒情、华丽的乐曲。《春天来了》这首乐曲中充分发挥了高胡的乐器性能,清澈、明亮、华丽、抒情,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淙淙、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使人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在大型民族乐队中也用作高音弦乐器。也是广东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其乐曲有:《彩云追月》、《步步高》、《雨打芭蕉》等。
中胡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创制的。它主要为了加强乐队中声部表现力,是乐队里中音声部的弓弦乐器,也可用来独奏,所以也称中音二胡。中胡的琴筒比二胡大,琴杆比二胡长,构造与二胡相同。此乐器多用于合奏、伴奏,也用于独奏。它是民族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较浑厚、广阔饱满,音色比较别致。《草原上》这首乐曲中就充分展示和发挥了中胡独特的音色和技巧。
四胡是弓弦乐器的一种。蒙古族称之为胡尔或四弦,它起源于古代奚琴。在清代《律吕正义后编》中还称之为提琴,主要用于清代宫廷乐队。在十八世纪以前已经流行于我国内蒙华北地区,是蒙 汉两族人民常用的乐器。它主要用于京韵大鼓、西河大鼓、 天津时调、 湖北小曲、 绍兴莲花落、 二人台、 皮影、 戏曲等伴奏和民间器乐合奏。
它的琴筒是木制的,蒙蟒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两组弦(即四根),1 3弦为内弦,2 4弦为外弦,每组的音高相同。竹弓 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1 2弦和3 4弦之间,同时拉响两根弦。四胡有大 小两种之分,即大四胡和小四胡。大四胡多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而小四胡多用于独奏和民间器乐合奏,它的演奏方法与二胡大致相同,这种乐器由于结构特殊,音色特征也别具一格。

革胡是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广的低音弓弦乐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参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张有四条弦,设有指板,琴筒横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极为方便,不仅能拉奏,还能拨弦弹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担任弹奏。其空弦定音为CGDA。
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又叫二弦。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艾捷克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流行于我国中部,是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椰胡是黎族、汉族弓拉弦鸣乐器。史称潮提,又称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是新疆维吾尔族擦奏(拉弦)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有古老的多朗艾捷克、新型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等数种。

艾捷克音箱呈半球形,用木头制成,一面蒙羊皮。解放后,对艾捷克经过改进,琴弦改用四根金属弦,音量增大。此外,在音箱底部的铁柱上安一月牙形琴座,便于固定在膝上演奏。艾捷克的音色柔和、优美,富有民族特色,是维吾尔族民族乐队重要的拉奏乐器,可用于独奏、伴奏及合奏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弓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等。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

牛腿琴侗语称“果吉”。琴用杉木制成瓢状,面上装薄板构成共鸣箱。两根弦,五度定音,琴弓一般用二胡弓。因其形似牛腿,琴端二角似羊角,又称“牛巴腿”、“羊角弦”。演奏时琴身放在左手腕上,左右来回转动,演奏方法和姿态略似小提琴。或自拉自唱,或男拉女唱。多用于走时弹唱爱情歌曲,低音演奏,柔声歌唱,别具韵味。婚礼上用此琴与琵琶合奏,传达出热烈喜庆的气氛。

马骨胡是壮族弓弦乐器,因琴筒以马骨制作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广西左右江一带,多为壮族独脚戏伴奏,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在民乐中也可作为高音乐器。马骨胡相传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游院”,亦即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玎嘎那是傣族弓拉弦鸣乐器。是傣族张有一条弦的独弦琴。

因琴筒蒙以笋壳为面,故汉称笋壳琴。玎嘎那形制较小。琴杆木制,多使用椿木或柚木制成,全长仅30厘米,上端琴头处横设一轴,弦轴木或竹制。琴筒竹制,圆筒形,多使用当地生长的大龙竹制作,筒长12厘米、直径8厘米,筒前口蒙以笋壳为面,筒后端敞口。面板上置竹制琴马,张一条丝弦。琴弓用细竹拴以马尾而成。
纳西胡琴是纳西族弓拉弦鸣乐器。因饰龙头和琴筒较大,纳西族又称其为龙头胡琴和大胡。形制较为古朴,音色柔和浑厚,用于“白沙细乐”和“纳西古乐”。流行于云南省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较著名的乐曲有:《步步佳》、《十供养》、《水龙吟》、《到春来》、《一江风》和《山坡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