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芭蕉心
芭蕉心的意义,在其不展也.
芭蕉的心是被叶子层层包裹的,所以只从外看是无法看到心的,所谓"雨打芭蕉心不展",就像妄图从镜中观花一样,"所梦虚不实,亦如芭蕉心"——是难以捕捉的!“无有坚实相,如幻泡焰沫。”(僻支佛因缘论)“如雾如舍宅.风中烛水上沤.芭蕉心如.诸画相如.空中花如.梦苦乐轮回如。”都是用芭蕉心来比喻世间法相的例子。
但是,无常不等于无呢!不可迷信经书。《佛本行集经》卷18:
“犹如空拳诳於小儿,如芭蕉心,无有真实。如秋云起,乍布还收。如闪电光,忽出还灭。如水上沫,无有常定。如热阳炎,诳惑於人。”
这里的空拳的比喻历来被批评,因为它从不定推导出了无,世间法的本质(汉传佛教)并不是“无”,而是从不定推导出“心”,所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说芭蕉其实是有心的,只是只靠“观”是空妄的,要靠修行者不懈寻找,就像镜花必然有真花照耀,水月必然有真月在天!
大颠禅师说:修行如剥芭蕉。修行人犹如一株芭蕉,芭蕉心被一层层的叶所包。修行就是把一层层包装去掉,把心找到,把心亮出来,这就叫“觅心”。但是觅心并不是等于得到心了,而是见心,剥尽了芭蕉,把芭心亮了出来,这个结果叫“明心”。若心明了,即心亮了,明心了,则也就见性了。正如横渠著名的《芭蕉诗》,所谓“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枝。”便是明心见性的最好注脚。
★芭蕉心其物
生长在山野,果实多籽,味涩不可实的芭蕉,其肉茎可入菜。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血等功效。食用方法:未开花前,采其假茎,剥去外皮,得日光灯灯管般内茎,切细,可做:(一)凉拌野芭蕉心。(二)野芭蕉心炖肉。
★纳兰容若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纳兰容若名句:(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