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掠翼飞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与后掠翼相反,前掠翼这种机翼的外形特点是,其前缘和后缘均向前掠。

前掠翼推迟激波产生的原理和后掠翼相同(见后掠翼飞机)。由于前掠翼上的展向流动指向翼根,大迎角飞行时气流首先从机翼根部分离,从根本上克服了翼尖失速问题,因而低速性能好,可用升力大,机翼的气动效率高。

1944年,德国制造出第一架机翼前掠角为15°的四发轰炸机,容克-287。但前掠翼产生弯曲变形时会使外翼迎角增大,从而使外翼升力增大,造成机翼弯曲变形加剧,在一定(临界)速度下,这种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直到使机翼折断。为了提高临界速度,需要付出增加结构重量等代价。所以,前掠翼虽和后掠翼同时提出,却很少被采用。

70年代以后,出现了利用复合材料结构的弯扭变形耦合效应(即通过布置不同纤维方向铺层)克服上述现象,同时由于变弯度技术、放宽静稳定度技术和电传操纵控制技术等的发展,前掠翼飞机遂又受到航空界的重视。1984年12月14日美国X-29A前掠翼验证机首次升空。

早在1945年2月,德国容克斯公司即首飞一种名为Ju-287的前掠翼四发喷气轰炸机。这架飞机使用了前掠角为15°的机翼,开创了前掠翼飞行器的先河。

世界上第一种前掠翼飞机——容克287型

俄罗斯的苏-47战斗机则为现代前掠翼飞机的典型代表。

前掠翼飞行器相比于传统后掠翼飞机具有结构、机动、以及可控度上几方面的优势。如更高的缠斗操控能力和更高的升阻比。

采用此种设计的飞机是目前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

实际的前掠翼飞机有:

HB-320商业喷射机

LET L-13 Blaník

Cessna NGP:单引擎原型机

su-47金雕,俄罗斯的五代实验战机

图:俄罗斯苏-47金雕前掠翼验证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