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攻鼓子一队古装黑衣武士,随着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纵泉流,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将观舞者带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中,这就是号称西部鼓魂的武威“攻鼓子”。“
攻鼓子”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攻鼓子”流传2000余年“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北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相传,古时一支军队因战斗失利,被围困于城寨之中,他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攻其不备战胜了敌人,“攻鼓子”因此而得名。据有关专家考证,“攻鼓子”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或乌逊等某个少数民族的一种鼓乐舞
武威攻鼓子特点粗犷豪放地域特点明显
“攻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从它的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攻鼓子”表演者装束一般为黑衣白扣,俨然是古代的武士。传统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组成。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其“雄鹰展翅”、“战马凌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等雄健优美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方阵”、“四龙阵”等打法变化万千,气势恢宏,使观者如亲临古战场。
声誉声震全国被誉为“西部鼓魂”
今年76岁的“凉州区四坝‘攻鼓子’艺术团”的艺术指导杨支元老人告诉,1957年,武威“攻鼓子”在北京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表演活动,当时还在天安门和怀柔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表演。表演结束后,他们这支特殊的“农民演出队”受到了领导们的高度评价。1990年4月,甘肃电视台拍摄电视艺术片《西部之舞》,攻鼓子作为重点节目之一被介绍到全国,之后,邀请表演者日益增多,武威“攻鼓子”声名大振,被称为西部“鼓魂”。据杨支元老人介绍,自1993年成立“凉州区四坝‘攻鼓子’艺术团”以来,“攻鼓子”已经获得了如1996年全国民间鼓舞比赛铜奖及连续两次获得我省民间艺术比赛金奖等多项大奖。
“攻鼓子”不同一般的“腰鼓”和“太平鼓”,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除了鼓法不同,表演者装束也迥异,黑衣白扣,俨然是古代的武士。此外,打鼓演技也很讲究,要做到手、眼、神的统一。数十名到上百名仪态刚毅、潇洒的精壮汉子拉开架势,只见一条条有力的弧线从空中划出,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流泉,渐如惊雷,在隆隆鼓声中他们提足起舞,双腿前弓后登,步伐稳健和谐,鼓队阵形变幻无穷,忽如雁阵展开,忽如长蛇疾冲,忽而列成方阵,忽而旋走太极,勇往直前……使人如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