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江西省将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要在鄱阳湖建坝,当时他提出的目的是为连通赣粤水路航运交通。1946年,当时的《赣江流域水利建设计划》提出建闸方案。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也提出在鄱阳湖建坝,他的想法是建坝挡长江洪水倒灌。1979年至1984年,着眼于抵御1954年规模洪水,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对湖控工程开展全面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省科学院牵头,我省17个厅局、39个科研单位组织了大型鄱阳湖科学考察,形成了《人工湖控综合报告》。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江西师范大学提出以满足长江及鄱阳湖区防洪调度需要为主,非汛期则考虑湖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湖控方案。
一个几代人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工程,为何一直停留在图纸上呢?
“这有历史的原因,在2000年之前,鄱阳湖以洪为主,1954年、1998年两次大洪水让人刻骨铭心。当时湖控方案目的是御长江水于湖口之外,工程大坝设计为21米高。”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鄱阳湖是长江洪水最重要的分洪区,据测算,如果鄱阳湖不让洪水进入,湖口下游长江段水位会抬高0.7米,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防洪压力大,所以,国家有关部门主张湖控工程缓行。”
200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江西省40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要求开展鄱阳湖控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加快立项进程的建议》的“一号议案”。2008年年底,我省成立了专门的推进工作小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推动。
2008年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决策,为该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江西省水利厅随即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把鄱阳湖建闸思路,由此前的“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即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采取“调枯不调洪”运行方式,汛期保持江湖相通,发挥鄱阳湖分洪作用,在枯水期则放闸蓄水。而原《鄱阳湖控制工程规划设想》中,计划在鄱阳湖口建闸蓄水,抵御长江洪水倒灌,拒长江洪水于鄱阳湖外,鄱阳湖与长江完全隔断。显然,“调枯不调洪”的设计理念是将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由防洪为主要目的,转为水资源的配置保护与开发利用。这是对鄱阳湖“湖控工程”方案的一大突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这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在2008年5月底的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规划意见报告咨询会上,一些到会专家学者了解新构想允许长江洪水倒灌后,他们不再质疑了。
江西省有关部门测算,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总造价为80亿元人民币,是三峡工程的1/25,蓄水能力可达200亿立方米,是三峡工程的2/3,蓄水成本大大低于三峡水库;此外,湖控工程还将有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年发电量为10.33亿度。
据了解,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选定为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此处,右边是屏峰山,属都昌县;左边是长岭,属星子县。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km,为鄱阳湖入长江通道最窄之处,两岸均为岩质边坡,地形、地质条件都很好,右岸是修建水坝的理想场所,并且右岸屏峰山的基岩埋深相对较浅,是修建水坝的理想场所。“身高”不足200米的屏峰山、长岭山谈不上巍峨,却如两把大锁,锁住了浩瀚的鄱阳湖水。
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闸坝主体工程分别为船闸、泄水闸、电站厂房和过鱼建筑物。
在建设闸坝主体工程时,还设计安排了对鄱阳湖(吴城)、南矶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拟将保护区用长达38公里的堤围起来,使保护区形成相对独立的保护圈,然后再在小保护圈内设立节制闸、排涝站,控制圈内水位,满足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正常运行要求,以适合冬季候鸟栖息。此外,一旦该工程实施建成,鄱阳湖14~16米之间约有600k㎡的草沼湿地,加上鄱阳湖(吴城)和南矶山自然湿地保护区445k㎡的草沼湿地,届时,至少有1000 k㎡稳定的草沼湿地供候鸟栖息。
为了使江湖相通顺利和满足鱼类洄游的需要,调控水位从21米降到了12~15.5米,大幅牺牲了发电与灌溉功能。又坚持改坝为闸方案,2.8公里长的枢纽工程开有111个泄水闸,每个闸宽16米,加起来总净宽1776米,全部开启后,江湖基本上处于自然连通状态,保证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保障水体更换速度。在5月至8月鱼类洄游高峰期水利枢纽闸门全开,保证洄游通道畅通无阻,并将建设仿生态鱼道让鱼类自由进出鄱阳湖。
此外,还可以满足鄱阳湖血防灭螺的需要,保证枯水期控制水位以下的钉螺杀灭,基本消灭鄱阳湖血吸虫病,以保障湖区人民生命安全。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水位将根据季节来调节:5月1日~8月31日的主汛期,闸门全敞开,江湖连通;9月1日~9月30日的蓄水期,当湖水位消落到15.5m时,控制闸门开度,使湖水位维持在15.5m左右,遇枯水年,9月1日湖水位低于14m,在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闸门开度,尽快充蓄,并控制湖水位不超过15.5m;10月1日~10月31日的补水期,加大枢纽泄量,将湖水位从15.5m降至调控高水位14m,以补充下游因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外江水量减少;在11月1日至次年2月底的供水期,为满足通航、生态基流需求,枢纽最小下泄流量按925m3/s控制,尽量使湖泊维持在调控高水位运行,到3月1日~4月30日,加大枢纽泄量,至4月30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低水位12m。
科学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提供一个有效、可控的平台,保护、调节鄱阳湖生态系统新的平衡,促进鄱阳湖“水-草-鱼-鸟-人”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