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瓣鳞花科 FRANKENIACEAE ,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现状 稀有种。该属在地中海区、澳大利亚、智利和北美西部各有1种。在我国只分布瓣鳞花1种,仅出现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境内三个非常狭小的范围,植株极为零星稀少。
形态特征 一年生矮小草本,高5-16厘米,少数可高达30厘米;多分枝或少分枝,上升或斜展,有白色短柔毛。叶通常4片轮生,倒卵形或窄倒卵形,长2-6毫米,宽1-2毫米,先端钝或微缺,基部渐窄成1-2毫米长的短柄,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疏生柔毛。花两性,辐射对称,形小,无梗,单生叶腋或于茎和枝的上部集成聚伞花序;萼合生,宿存,萼筒长2-5毫米,萼齿5,长0.5-1毫米;花瓣5,粉红色,长披针形或长倒卵形,长3-4毫米,具有长4-6毫米的舌状附属物或爪;雄蕊6,分离,花丝下部连合;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侧膜胎座。蒴果包藏于宿萼内,卵圆形,长约2毫米,3瓣裂;种子长椭圆形,长0.5-0.7谈。 地理分布 在我国目前仅见于新疆新源县、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额济旗等地。生于海拔1200-1450米的河滩、湖边等盐化草甸中。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瓣鳞花为地中海型干旱气候环境中的耐盐植物。喜生于干旱区内潮湿并轻度盐渍化的土壤上。花果期5-8月。
保护价值 瓣鳞花是世界干旱区的物种,在我国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干旱气候区内是独特的"古地中海"区系成分的典型代表之一,对研究我国干旱区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植物地理分区,均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可试验用于改良盐碱地,作牧场的饲草。
保护措施 因该植物极为稀少,植株矮小,无显著的经济意义,很少引人注目,目前尚无保护措施。但鉴于它的科学意义和可能用于改良盐碱土的经济价值,应加强保护和扩大繁殖。
栽培要点 种子细小、数量多,可于7-8月熟果期采收种子,在盐化土壤上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