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学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共振学说(resonance theory)是冯·赫姆霍尔兹(H.L.F.Von Helmholz1868)提出的听觉学说,所谓耳蜗中排列着许多具有固定振频的共振器,它们各自与其相应的音频发生共振,分别刺激不同的神经纤维而感知高低不同的音调。按照赫姆霍尔兹最后的见解,这种共振器就是构成耳蜗基底膜的放射纤维,这种纤维在耳蜗基底部较短,越近蜗顶越长,显示各种固定的振动频率。这种学说亦称共振器学说,是位置学说之一。1930年,人们发现了微音器电位,1940年,匈牙利学者冯·贝克西(G.Von Bekesy)用微音器(stroboscope)成功地直接观察了音波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并测定了基底膜的张力,他根据在基底膜上未发现特定的强张力方向,而否定了赫姆霍尔兹的学说,提出了音刺激在基底膜上的进行波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基底膜并不与声音发生共振,而是相对不同频率的音波,基底膜上产生的进行波最大振幅的位置从蜗顶向基底逐渐增高,这仍是一种位置学说。尽管贝克西否定基底膜上的共振,但从单一耳蜗神经纤维反应区来看,共振学说还不能完全推翻的。[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