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2000个军事常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作者:王晓梅,一凡

主编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ISBN:9787802119291

页码:4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5-1

印刷时间:2009-5-1字

数:450000

内容简介假如有人问你,三十六计具体有哪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英雄是谁?历史上最早的骑兵是哪个朝代的?法国水兵帽子上的“红绒球”为何意?美国为什么没有“元帅”?何谓“三八线”?无声手枪为什么没有声音?中国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二战后日本战败赔偿了多少钱?核武器杀伤破坏力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答得出来吗?为了便于读者用最少的时间,了解最多的军事知识,我们将2000个军事常识辑录在一起,内容涉及中外著名战争、军事历史人物、各种武器装备、军种、军事制度、军事学术等知识,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

目录军事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襦葛之战长勺之战假途灭虢之战泓水之战城濮之战商密之战鄢陵之战鸡父之战柏举之战马陵之战齐宣王破燕之战巨鹿之战楚汉战争井陉之战昆阳大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战场彝陵之战祖逖北伐七擒孟获之战淝水之战隋末农民战争唐反击东突厥之战唐平安史之乱唐末农民战争高梁河之战金辽战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金灭北宋之战黄天荡之战蒙夏战争蒙金战争蒙古军西征襄阳樊城之战鄱阳湖之战元末农民战争明抗倭战争露梁海战萨尔浒之战宁远大战明末农民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清平定三藩之战雅克萨之战三征噶尔丹鸦片战争中法战争马尾之战镇南关大捷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之战黄海海战西藏军民抗英战争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两次东征浙奉战争国民革命军南征北伐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九一八”事变三个巧合:“九一八”“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空战台儿庄战役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中国远征军滇缅路作战豫湘桂战役桂柳追击战解放战争三大著名战役中国军事历史人物伊尹武丁妇好齐桓公管仲伍子胥孙武范蠡勾践吴起孙膑赵武灵王乐毅田单廉颇李牧白起秦始皇蒙恬陈胜项梁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曹参冒顿单于周亚夫卫青霍去病刘秀班超曹操夏侯渊司马懿关羽孙权周瑜杜预石勒苻坚刘裕拓跋焘宇文泰冼夫人杨坚贺若弼李靖李密李世民黄巢耶律阿保机萧绰赵匡胤狄青宗泽岳飞元昊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刘福通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于谦戚继光袁崇焕史可法秦良玉李自成张献忠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吴三桂郑成功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关天培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冯子材杨秀清李鸿章李秀成石达开丁汝昌陈玉成刘永福邓世昌刘步蟾冯国璋袁世凯曹锟段祺瑞孙中山黄兴张作霖蒋百里冯玉祥蔡锷阎锡山蒋介石张治中张自忠李宗仁蔡廷锴白崇禧杨虎城邓宝珊邓演达傅作义吉鸿昌胡宗南卫立煌汤恩伯张学良杜聿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漳州战役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直罗镇战役腊子口战斗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山城堡战役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广阳伏击战齐会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蒋家河口战斗韦岗战斗皖南事变上下细腰涧战斗百团大战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四平保卫战中原突围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定陶战役新开岭战役晋南攻势延安保卫战莱芜战役青化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正太战役羊马河战役孟良崮战役挺进大别山沙土集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临汾战役辽沈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新疆和平解放古田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名称的由来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0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八一”建军节中央苏区湘鄂西苏区海陆丰苏区鄂豫皖苏区陕甘苏区八路军八路军第5师八路军第20师八路军第29师八路军下辖师及各师的领导八路军留守兵团山西新军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新四军办事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陕甘宁边区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四野战军的领导人两广纵队琼崖纵队八路军五个纵队西北军区中原军区西南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中国人民志愿军“革命摇篮”“革命圣地”红色故都”“英雄城”指哪些地方我国抗日战争数字统计解放战争中的五大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四名著名国际友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次大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人物朱德张云逸刘伯承毛泽东刘伯坚旷继勋恽代英董振堂贺龙叶挺彭湃叶剑英张国焘罗炳辉黄公略周恩来王佐项英张太雷彭德怀袁文才刘少奇方志敏李克农董其武聂荣臻徐海东傅钟周士第许继慎陈毅徐向前马本斋谭震林黄克诚罗荣桓萧劲光王尔琢陈赓陈明仁刘志丹杨至成任弼时邓小平关向应滕代远张琴秋甘泗淇陈光杨靖宇左权李达王树声郭天民周纯全朱瑞陈昌浩许世友袁国平谭政罗瑞卿李志民王稼祥彭绍辉乌兰夫杨尚昆傅秋涛粟裕彭雪枫宋时轮王平林彪张宗逊王震赵尚志许光达王新亭钟期光王宏坤周桓陈再道陈士榘李先念宋任穷谢富治阎红彦张爱萍赖传珠刘亚楼邓华陈伯钧杨得志韩先楚洪学智贺炳炎韦国清杨勇习仲勋李天佑叶飞杨成武秦基伟冻锡联萧华刘震世界历史上的战争希波战争马拉松之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布匿战争坎尼会战斯巴达克起义高卢战争诺曼征服蒙古西征十字军东征百年战争德国农民战争英西海战三十年战争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英法北美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美英战争埃土战争美墨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德国赔款知多少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十月革命西班牙内战诺门坎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命名德国闪击波兰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巴巴罗萨”计划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战役斯大林格勒会战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特岛海战硫黄岛战役柏林战役美越战争越南抗法战争朝鲜祖国解放战争仁川登陆朝鲜“三八线”两伊战争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20世纪的十大战争世界军事历史人物汉谟拉比汉尼拔庞培凯撒安东尼奥古斯都克洛维查理大帝奥托一世萨拉丁贞德穆罕默德二世斯特凡大公伊凡四世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李舜臣克伦威尔彼得一世华盛顿圣马丁乌沙科夫库图佐夫威灵顿公爵拿破仑一世若米尼克劳塞维茨玻利瓦尔毛奇林肯马汉贝当田中义一鲁登道夫杜黑邓尼金丘吉尔松井石根富勒斯大林麦克阿瑟马歇尔罗斯福史迪威墨索里尼山本五十六冈村宁次东条英机伏龙芝巴顿蒙哥马利希特勒胡志明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隆美尔铁托佛朗哥戈林图哈切夫斯基布莱德雷铁木辛哥李奇微克拉克朱可夫蒙巴顿金日成昂山军事常识中外著名军事院校中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教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西点军校:美国陆军军官校法国圣西尔军校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希腊海军学院美国海军学院英国克兰韦尔空军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瑞军联合国维和部队训练中心中外著名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武器装备军种军事制度军事学术

书摘与插图军事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涿鹿之战古史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今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广阔原野)的作战。亦即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大规模部落战争。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发祥于今陕西渭河支流的黄帝姬姓部落和炎帝姜姓部落,因其发展壮大而向东迁徙。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同时,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生存地和奴役异部落,与炎、黄两大部落在涿鹿发生冲突。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战争的胜利者黄帝部落与东方夷人部落融合。并向南发展,炎帝、共工及黄河流域的众多氏族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为以黄、炎部落为核心的华夏族。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则被后人尊崇为华夏族的祖先。鸣条之战约公元前16世纪初,商汤击败夏桀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灭亡夏朝,建立商朝的战争。夏朝末年,夏王桀暴虐无道,大兴徭役。致使民众怨恨,众叛亲离。以汤为首领的商族崛起,率战车70辆、敢死之士6000人攻夏桀。各地备受夏桀暴政之苦的民众,无不盼望商军到来。商汤势如破竹,在成5(今宁阳东北)首战获胜,擒桀臣推哆、大戏。夏桀退至鸣条决战,商军奋力攻击,大破夏军,桀率残部仓皇败逃至三鬷(今定陶东北)。商军乘胜追击,桀仅率500人逃奔南巢氏(居今安徽巢湖市一带)。商汤挥师西进,攻取夏朝腹地,灭夏。此战,商君臣审时而动、量力而行、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谋略思想。乘隙进攻、各个击灭的作战方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滥觞时期的瑰宝,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牧野之战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商军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展开的决战。史称“武王伐纣”。商朝的纣王残暴酷虐,与奴隶、平民的矛盾激化,商朝统治岌岌可危。地处今泾河、渭河流域一带的周族、方国在周文王的统领下渐渐崛起,商、周矛盾愈益加深。周文王卒后,周武王加紧联盟诸侯,并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未还,朝歌兵力空虚,先发制人。乘隙直捣商都。纣王仓促部署防御,调集守卫国都的少数贵族的军队,并武装大批奴隶、战俘。开赴牧野迎战。虽有部分商贵族军队拼死抵抗,终未能阻挡周军破竹之势。商阵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回朝歌,于当晚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攻克商都,武王举行祭祀典礼,宣告以周代商,结束商朝约600年的统治,建立西周王朝。尔后分兵四出,征伐附商的各地诸侯,控制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繻葛之战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派兵抵抗,两军战于襦葛,王师大败。周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天子威严一落千丈。诸侯争霸时代正式到来。繻葛之战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政治上它使得周天子威信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军事上,“鱼丽之阵”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长勺之战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战役。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中突。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两军布阵方毕,鲁庄公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只是严阵以待。齐军见鲁军反常之举而疑虑之心愈重,更因两次进攻耗损体力、消减锐气。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鲁军则斗志高昂、体力旺盛。曹刿抓住有利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数量占优势的齐军,将其逐出鲁境。假途灭虢之战中国春秋初期,晋国诱骗虞国借道,先后攻灭虢、虞两国的作战。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 8年),晋献公欲灭近邻的虞、虢两小国,虑其互救。采纳大夫苟息之谋,派苟息持美玉、骏马贿赂虞公,借道攻虢。虞公贪利。被苟息巧言迷惑。不听大夫宫之奇劝阻,应允借道,且愿以虞军为伐虢先锋。当年夏,晋军在虞军配合下,攻占虢国下阳(今山西平陆境),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地。二十二年。晋又派苟息向虞借道攻虢。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的道理,向虞公说明虞、虢利害攸关,不可借道。虞公以为晋、虞同宗不相欺,拒不听谏,再次借道。十月十七,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虢弱小无援,于十二月初一灭亡,虢公丑逃奔王城(今洛阳)。晋军随即回师,乘虞不备,袭灭虞国,生俘虞公。此战晋国以假象掩盖真实企图而取胜,虞公因贪利借道而亡国,它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为后世不少弱国联合抗击强国所遵循。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_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乌的目的。泓水之战中国春秋时期,宋、楚争霸中在泓水的作战。周襄王十四年(一说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率军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回师,于十一月初一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当时,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对楚军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但宋襄公拘守“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陈旧观念,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乘机出击的正确意见,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利的典型战例。城濮之战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中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商密之战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秦联合晋国出兵攻鄀(都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是时。楚已派申公斗克(子仪)、息公屈御寇(子边)率申、息两县之兵戍守商密。秦军进至都境,不与都边境守军交战,秘密绕过惩边防门户析城(今浙川北),自丹江弯曲处而入,并捆绑秦卒伪装俘虏,于黄昏时逼近商密城下。入夜,又掘地为穴,杀牲取血以告神,置盟书于牲上埋之,制造与申、息主将子仪、子边结盟的假象。商密城内军民未识秦军之诈,以为秦已取析。商密主将已叛,人心惊惧,不战而降。子仪、子边为秦军所俘。秦军自度一时不能灭鄀,乃囚子仪、子边胜利回师。三十一年(公元前625年),秦军再次攻都,迫惩南迁,商密遂为秦所夺占。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元前575年春。楚诱使郑国叛晋。同年五月,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兵力薄弱,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师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鸡父之战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军在鸡父(今河南固姑东南)大败楚联军的一次重要作战。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从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起。多次发生交战。周敬王元年,吴王僚又率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磕闾)等再度兴兵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风台)。楚平王遣令尹田臼、司马蓬越率楚、许、蔡、顿、沈、胡、陈等国联军救援;吴王见敌势众,遂释州来之围。移军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待机行动。联军开进途中,带病督军的楚令尹阳匄病亡。薳越资历浅,威望低,难以统驭全军,被迫回师鸡父。吴公子光认为。楚联军同役而不同心,今又新丧主帅,士气受挫,建议乘机进击,以奇袭取胜。吴王采纳公子光意见,挥师挺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蓬越仓促部署他国军队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与公子光,公子掩余分率中、右、左三军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征战的3000名囚犯为诱兵攻击沈、胡、陈三国军队,刚接战,吴诱发即佯败后退。……[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