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肾小管

shènxiǎoguǎn

[renal tubule] 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作用.肾小管按不同的形态结构,分布位置和功能分成三部分;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肾小管在肾髓质中。

近端小管可分为直部和曲部。其曲部又称近曲小管,位于皮质迷路内,于肾小体附近高度蟠曲。电镜下,其腔面有大量密集规则排列的微绒毛,即光镜下的刷状缘,细胞侧面除有连接复合体外,还有许多侧突,相邻细胞从侧突相互交错,故使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基底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内褶之间的胞质内有大量纵行排列的基底纵纹,近曲小管的微绒毛。侧突和质膜内褶等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近端小管的功能主要是重吸收。

远曲小管的功能是继续吸收水和钠离子。并向管腔内分泌钾离子,氢离子和氨,这对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和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对此段有调节作用。

远端小管曲部也称远曲小管,位于皮质迷路内,远曲小管的长度比近曲小管短,因此在皮质迷路内的断面比近曲小管少,远曲小管在结构上基本与直部相似,但上皮细胞略大于直部,基底纵纹和质膜内褶不如直部发达,质膜内褶内的线粒体数量较少。

肾小管平均长约30~50mm,均由单层上皮构成,各段形态特点如下(图10-1):

1.近曲小管 此管上连肾小囊腔是肾小管中最粗的一段,盘曲在所属肾小体周围。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管腔小而不规则,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重要部分。细胞的游离面有刷毛缘。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刷毛缘是由微绒毛组成。这些结构都扩大了细胞表面积,有利于重吸收作用。

2.髓袢降支和升支 髓袢为一U字形小管,由三段组成:第一段为降支粗段;第二段为细段呈U形;第三段为升支粗段。第一段及第二段的降支部分又统称为降支,第二段的升支及第三段又统称为升支。它们分别由扁平和立方上皮构成。不同部位的肾单位髓袢的长度不同。皮质肾单位的髓袢较短,薄壁段很短或缺如。近髓肾单位的髓袢则较长,一直深入髓质可达锥体乳头。这类髓袢对尿的浓缩有特殊的功能。

3.远曲小管 较短。迂曲盘绕在所属肾小体附近,与近曲小管相邻。管壁由立方形上皮细胞组成,管腔大而规则。其末端与集合管相连。髓袢及远曲小管合称远端肾单位。

4.集合管 集合管是由皮质走向髓质锥体乳头孔的小管,沿途有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管与它相连,管径逐渐变粗,管壁逐渐变厚。管壁由立方或柱状上皮构成。过去认为集合管只有运输尿液的作用,现认为集合管亦有与远曲小管同样具有重吸收和分泌的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