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教授学科及研究方向
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研究方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近期在较窄的意义上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组织哲学问题”、“复杂性科学哲学问题”。
一、 个人简历:
2 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
2 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2 1985年8月-1986年12月在内蒙古大学哲学系从事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
2 1987年1月-1992年11月内蒙古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讲师,教研室主任;
2 1992年12月-1995年11月,内蒙古大学副教授,从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现代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2 1994年起担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副主任,1995年起担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主任,1997年起担任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2 1995年12月-1999年6月,内蒙古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2 1999年7月-至今,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责任教授,负责研究生工作,学科建设;
2 2000年9月,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
2 2001年3月,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导师。
留学、出国经历:
2 1996年11月随中国青年专家代表团在日本作短暂学术交流和访问。
二、科研成果:
(一) 著作: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20万字。
2. 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4万字。
3.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自组织的哲学-- 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32万字(吴彤写其中22万字)。
4. 吴彤、张锡梅、任玉凤、李笑春:《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28万字。
5. 吴彤:《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28万字。
(二) 译著:
1. 曾国屏、吴彤等译:《自组织的宇宙观》(詹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9万字。作者译5万字。
2. 柯志阳、吴彤译:《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克拉默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30万字(作者主要从事部分译校工作)。
(三)论文:
1. 吴彤译.恩格斯和科学,(柯亨著).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核心)1985(1)、(2)连载。
2. 吴彤.论生物学机械观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医学与哲学.(核心)1986(4)。
3. 吴彤.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87(1).1988年中国哲学年鉴."论文选介",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等奖。被理论科技史.(宋子良等)等著作和论文所多处多次引用。
4. 吴彤.普里戈金创立耗散结构理论的哲学背景.内蒙古社会科学.(核心)1988(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88-?全文转载。
5. 吴彤、沈小峰.相变理论与质变规律.大自然探索.(核心)1988(2).1989年中国哲学年鉴."论文选介"。 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2等奖。
6. 吴彤.论科学方法的双重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核心)1989(1)。
7. 吴彤.论元代科技成就与科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讨会。
8. 吴彤.元、明科技政策比较.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第4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 吴彤.中国古代正统史观中的"科技",内蒙古师大学报.1990(4)。获得香港林大芽先生在内蒙古大学设立的"中国古籍数学化研究奖"1等奖,收入古籍数学化研究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 吴彤.儒家与中国古代科技.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92(4),参加首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全国学术讨论会(上海,1990年)大会发言,论文摘要收入中国科学思想史论.(袁运开、周翰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 吴彤.人与自然.生态、科技、社会和文化.大自然探索.(核心)1990(4)。
12. 吴彤.论科学研究中的文化观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88(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88(3)全文转载。
13. 吴彤.论西方科学哲学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1)。
14. 吴彤.论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外国哲学史集刊.第8辑,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 吴彤译."赫尔墨斯"观念与牛顿.物理学史.1990(2)。
16. 吴彤.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87(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87(6)全文转载。
17. 吴彤.再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90(4)。
18. 吴彤.知识·方法·能力·品德.高等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1990(2)。
19. 吴彤.论爱因斯坦的科研文化观.内蒙古师大学报.1991年专刊。
20. 吴彤.模型化.一种普遍有效的研究思路.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92(2)。
21. 吴彤.论大学的创造性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1992(2)。
22. 何国祥、吴彤译."生命的循环过程",载于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 吴彤.EPR实验检验与实在论争论.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91(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1(8)全文转载。
24. 吴彤.爱因斯坦教育观简述.高等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1989(1)。
25. 吴彤.类比方法与文化的价值系统.自然信息.1987(3)。
26. 吴彤.自然辩证法研究进展综述.学术之窗.(内蒙古师大)1987(3)。
27. 吴彤.背景知识与科学发现.自学.1984(4)。
28. 吴彤.奥斯特发现的启示.自然信息.1984(1)。
29. 吴彤.关于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断想.高等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1987(2)。获得内蒙古大学首届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30. 吴彤.关于地方综合大学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高等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1995(2)。
31.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论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3):79-8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3(6)全文转载;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10卷)4期摘要。
32. 吴彤、沈小峰、郭治安.科学技术.生产力系统的"序参量".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6)(第9卷):1-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3(8)全文转载。
33. 吴彤.人与自然.社会因子作用及其案例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3):1-1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3(8)全文转载。
34. 任玉凤、吴彤.技术对人、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3),19-25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1993(8)全文转载。
35. 吴彤.毛泽东与科学技术.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4):6-11。
36. 许柏年、张渝生、吴彤.抓住机遇,加快内蒙古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33-239。
37. 吴彤.拉比.平民、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4):67-78。
38. 吴彤.一个科学演化的相互作用模型.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4):45-54。
39. 吴彤.改革的实践与当代自组织科学理论.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4):63-68。
40. 吴彤.技术生态学的若干问题.科学管理研究.1994(4):50-54。该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献(1991-1995卷)。
41. 吴彤.论科学.一个自组织演化系统.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3):52-57,31。
42. 吴彤.市场与计划.自组织与他组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3):17-21。
43. 吴彤.简论"绿色运动"的思想、意义和政治作用.科学管理研究.1995(4):58-62。
44. 中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辩证法卷·物理学哲学部分条目.a、"物理学"(沈小峰、吴彤)b、"力学自然观"(吴彤、沈小峰)c、"永动机"(吴彤)
45. 吴彤.蒙古族神话传说中的自然题材和观念.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2),参加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术讨论会并在分组会议上宣读论文。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46. 吴彤.论科学的自组织演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6)。
47. 吴彤.科学发现是自组织的吗?《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1):60-68。《1997年中国哲学年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进展观点摘要评介。
48. 吴彤.论科学研究的竞争及其自组织动力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5)。人大复印资料.B2科学技术哲学.1996-11全文复印转载。
49. 吴彤、乔宏刚、汪立群.论"科研合作研究"的性质及其意义──一个科研合作与其对象相关性研究.大自然探索.1996(4)。
50. 吴彤.自组织,被组织?─ 一种管理方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1996(2)。
51. 吴彤、王平.试论信息的非共享性及其意义.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4)。
52. 吴彤.从自组织观看"李约瑟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3):29-39。
53. 吴彤.论科研文化观的建构.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4)。
54. 吴彤.科学史与科学发现.科技日报.1997年10月16日。
55. 吴彤.自组织与"李约瑟问题".方法.(WAY),1998/1, 14。
56. 吴彤.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特征和文明建设.科学·社会·经济.1998(2)。
57. 吴彤.信息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升华与超越--百名教授纵横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第3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8. 吴彤、吉雅、任玉凤、李笑春、包庆德.呼和浩特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进步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核心)1998(5)。
59. 吴彤.深刻、系统理解邓小平科技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5)。
60. 吴彤.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分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6)。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B2.科学技术哲学1999-1全文转载。
61. 吴彤.突变论方法论及其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1)。
62. 吴彤.21世纪大学教育观念、技术和方式的变革.内蒙古教育.1999(4)。
63. 吴彤.论实践与理论的进步.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3)。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B2.科学技术哲学1999-3全文转载。
64. 吴彤、包红梅.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3)。
65. 吴彤.分形方法及其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B2.科学技术哲学1999-9全文转载。
66. 吴彤.再论市场与计划:自组织与他组织.参加第五届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收入系统科学论文集.(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 吴彤.复杂性和非线性研究及其哲学问题评述,哲学动态.1999(12):31-34。全国第六届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武汉,1999.10.28~31).
68. 吴彤."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0。
69. 吴彤.论系统科学哲学的若干问题.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1):15-18。
70. 吴彤.20世纪未竟的革命和思想遗产--复杂性认识.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3):1-5。
71. 吴彤.自主、自在、无预定性.重读波普尔.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4): 21-26。
72. 吴彤.分类和分岔:知识和科学自组织起源的探索.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6): 25-33.
73. 吴彤.论协同学理论方法.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6):19-26.
74. 吴彤.复杂性:正在被解读和正在发生的革命(1.5千字).科技日报.2000年7月24日.
75. 吴彤.百年自组织认识史(1.5千字).科技日报.2000年9月11日.
76. 吴彤.跨越"两种文化间"的鸿沟(15千字).科学时报.2000年9月18日.
77. 吴彤、曾国屏.自组织思想:观念演变、方法与问题(15千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许国志主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5-99.
78. 吴彤.百年物理学观念的发展(1.5千字).科技日报.2000年10月20日.
79. 吴彤.如何让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进步之花越开越盛?第8届全国技术哲学研讨会(北京)2000年10月.其部分以"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科技社会发展思考"发表在科技日报理论版"论苑(第492期)"2000年10月5日.(3千字)
80. 吴彤.Complexity and Randomicity,China-Germany-Netherlands Colloquium in Complexity(August 5-7, 2000, Center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81. 吴彤.网络时代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复杂性"问题研究.全国"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北京:清华大学2000年11月4日)
82. 吴彤.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方法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 (3):72-79。
83. 吴彤、李正风.走向新境:科学与社会共繁荣,世界知识2000(24): 14-15。
84. 吴彤.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科技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2):29-34.
85. 吴彤.教育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影响.中外教育2001(1): 10-11.
86.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4-10.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2001(6)全文转载。
87. 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客观复杂性.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 44-47。
88. 吴彤.对SCI不能简单说"yes"或"no",科技日报2001-8-17。
89. 曾国屏、吴彤.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哲学问题.学术研究(广东,月刊).2001(9):11-18。
90. 吴彤.回顾与前瞻:科学前沿革命与科学哲学发展.载:吴倬主编.在二十一世纪的地平线上清华人文社科学者展望21世纪.东方出版社.2001年。391-404.
91.董云英、吴彤.明代漠南地区灾荒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4):50-54。
92. WU Tong,ZENG Guoping, A Think of Self-organization Methodology. Culture and Science Oct. 22~24, 2001, Beijing.
93. 吴彤.复杂性范式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20-24。
94. 吴彤. 自组织,还是他组织?——从一种复杂系统演化观点看“李约瑟问题”,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与中国科协主办,北京:2002-4-10-13。特邀代表,特邀分组报告,收录《论文集》(待出版)。
95.吴彤、吴为. 后现代视野中的文本复杂性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21-25。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B6《外国哲学》2002(5)全文转载。
96.吴彤.略论认识论意义复杂性.哲学研究,2002(5):58-63。
97.吴彤.知识、价值与两种文化.载:王文章主编.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331-345。
98.吴彤.超越简单与还原:复杂性范式的兴起.载:冯存礼等主编,百家讲坛.第一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221-238。
99.吴彤.论复杂性与随机性的关系.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 18-23.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B2《科学技术哲学》2002(7)全文转载。
100.吴彤.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载: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编.光荣属于伟大的党——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613-618。
101.吴彤.复杂性、巨变和进化(书评).博览群书.2002(8):6-7。
102.吴彤.李正风.曾国屏.基础研究评价与国家目标.科学学研究2002(4):343-347。
103.吴彤.复杂性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意义.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4):1-5。
104.吴彤.复杂性与国际政治.世界知识.2002(2):46-47。
105.吴彤.复杂性:文本的结构与演化.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20-22。
106.吴彤.复杂性与知识管理.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6):3-6。
107.吴彤.关于社会复杂性若干问题研究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6-122。
108.吴彤.两种认识主体考量下的文本意义复杂性解读.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26-29。
109.吴彤.文本与意义:复杂性研究的若干问题.清华哲学年鉴2001.万俊人主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6~515页。
110.曾国屏、吴彤.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若干哲学思考.清华哲学年鉴2001.万俊人主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493页。
111.完成了《中国哲学年鉴2001》中科学技术哲学栏目主持编纂,并编纂了其中“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进展”条目部分。
(四) 课题: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主持人.批准号.93BZX013;课题名称.科学的自组织演化观研究(1993-1995,1.4万元);课题被国内本领域权威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和领先水平"。课题探讨了.科学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环境条件、途径等重要问题,建立了科学演化的定性和定量模型,对科学的演化给出了自组织演化、发展的比较客观、科学的解释,并且对"李约瑟问题"给出了自组织与他组织观的一定回答。课题完成成果有8篇论文,1部学术专著,其中专著《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1996)获得国家首届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1999),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1998)。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主持人.批准号.97BZX010;课题名称.非线性方法论研究.自组织方法研究的若干问题(1997-1999,2.9万元)。课题成果:发表4篇论文,一部学术专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科技部,国家软科学课题,主持人.批准号:基础研究评价的若干问题研究(1999.10-2000.10,10万元,学校配套6万元)已经完成。成果:国内基础研究活动评价报告;基础研究评价活动调查600份问卷;国外基础研究活动评价报告。总报告。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4.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资助基金课题:2000年,复杂性非线性哲学问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5. 自然·科学·技术·社会(NSTS);清华大学人文学院985重点课题,第二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总经费30万元,本人承担任务经费5万元,正在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出版"STS丛书"三部,本人完成其中一部。
6. 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课题:复杂性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批准号:JC2000065。起止时间:2000年11月至2002年10月。正在进行中。
三 得奖:
1. 1993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3等奖。
2. 1994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3. 1995年获得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
4. 1997年.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学术专著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
5. 1997年.吴彤.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与研究.获得内蒙古大学优秀教学成果1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2等奖。
6. 1998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30人)层次。
7. 1998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8. 1998年.生长的旋律--科学的自组织演化.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
9. 1999年.生长的旋律--科学的自组织演化.获国家首届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
10. 2000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
四 社会兼职:
1.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2. 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3.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等;
4.内蒙古大学双聘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电视主持人中文名: 吴彤
英文名: Ng, Denis
简介:
吴彤,14岁随家人移民到加拿大,大学主修心理学。1997年回港并开始其广告模特儿生涯,2001 年进入有线电视当节目主持,并为各节目创作及演唱主题曲。现职音乐版权公司创作主任及九巴Roadshow主持,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作歌手。终于豁出去了 – 吴彤首张独立主流唱片 – 一个梦想,由2002年一直构思但没有实行,吴彤终于落实制作他的独立唱片 “一个梦想”,并于2004年04月06日推出。
鲁迅美术学院教师2006年在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硕士
200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课程班

200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学士学位
现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参展
2006年《家》参加“中.美.泰.韩”四国雕塑交流展
2005年《汗》参加“韩.中.美.泰”四国雕塑交流展
2004年《新衣裳》参加“泰.韩.中”三国雕塑交流展
2004年《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3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天堂相遇》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获奖
2006年《铁驹过隙》获“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优秀奖
2004年《家》获辽宁省美展一等奖
2002年《幸福的窒息》获辽宁省美展一等奖
2001年《幸福的窒息》获全国十大美术院校优秀作品展一等奖 。
贵州大学教授吴彤,四川省冕宁县人,1941年出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贵州大学学科(术)带头人。省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民建贵州大学支部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主任委员,民建贵州省委教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吴彤教授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他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把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学生好评。他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大胆质疑,表达创造性的见解,尽量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他上课总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扩展开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滋有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更有了学习的动力。
吴彤教授在动物病毒学、免疫学领域具有较深造诣,主持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长人才基金、省“六五”和“八五”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辛勤的汗水换得了丰硕的果实,吴彤教授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达6项,其中“禽霍乱荚膜菌苗的研究”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贵州省新近发现的家禽主要传染病的研究”获199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禽腺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核酸酶切分析与蛋白抗原鉴定”获2002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吴彤教授出生于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主持贵州省教育厅的“农科教结合模式研究及生态农业建设”项目时,作为农业专家,他深深地认识到:服务“三农”、发展“三农”是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作为“农科教结合模式研究及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主持者,吴彤教授和项目组老师一道多次赴黔西县大关镇,为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献计献策。他们不辞辛劳,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发放先进的种、养殖业配套技术资料万余份。“农科教结合模式研究及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大关镇农民的科学意识得到增强,素质得以提高,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殖业协调发展,粮食得到了增产,收入亦大幅提高,农民们喜笑颜开走上了致富路。
结合“农科教结合模式研究及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实施,吴彤教授积极促成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促进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十五年的耕耘,四十五年的收获;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事业,吴彤教授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农民的爱戴,他所践行的“农科教、产学研”之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轮回乐队前主唱1971年9月21日生于北京满清贵族音乐世家,五岁跟随父亲学习笙唢呐等各种民族管乐器的演奏,悠扬动人的民乐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他热爱音乐并拥有良好的音乐修养,这使得他在名目繁多的各类音乐汇演和比赛中获得奖章。
198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1991年底,吴彤、赵卫、周旭、尚巍这五位来自中国高等音乐院校的高才生组成了轮回乐队,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中国摇滚民族化的探索。
由于轮回乐队成员都具有极深厚扎实的专业音乐素养,使得他们的艺术视野极为开阔。这些有利因素反映在作品中,就是他们作品结构上的完整与严谨,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完美融合。主唱吴彤那沙哑浑厚、弹性十足的嗓音为演绎他们的作品提供了完美的保证。那种演唱的张驰自如,几入仙境的刻意的随意,无词声部鬼斧神工的旋律变化无不令人赞叹。
1995年轮回乐队出版了第一张专辑《创造》。在没有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两个月内,销量突破20万张。专辑中收录的歌曲《烽火扬州路》被誉为中国民族化摇滚之代表作。《创造》成为至今仍被乐迷称道的一张最具有收藏价值的专辑。轮回乐队也由此成为了新生代摇滚乐队当中最受瞩目的乐队。
1995年到2002年,轮回乐队共推出四张专辑《创造》、《心乐集》、《我的太阳》、《超越轮回》。
2004年,由在音乐上的追求不同,吴彤离队单飞,签约大国文化。女歌手吴遥则加入乐队,组成新的“轮回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