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文创公个人简介文创公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李正明的笔名。文创公此名针对文抄公而起,坚决反对抄袭,强调文章的原创性。

1983年生,河南信阳人,笔名巫山一段云、浪里白条、文创公等,正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厦门大学,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古典文学及大众文化批评研究。为人随和、热情,喜怒不形于色。好读书,不求甚解,涉猎极广。粉丝称其诗文写得像花一样灿烂、像水一样灵动、像风一样轻快,被誉为“语言美容师”、“文字魔术师”。

文创公代表作品其作品主要有:

1、诗歌:《雪景一瞥》、《试剑》、《休眠火山》、《故乡夏意》等;

2、散文:《惧内论》、《中国人的谦虚强迫症诊断书》、《网虫蜘蛛的自白》等;

3、小说:《魂断鹊桥》、《夸父逐日》等;

4、剧本《武魂》(见王朝文库)

5、论文:

《马楚天策府十八学士考》(《船山学刊》2010年第3期));

《宋人选宋诗与宋诗体派》(《佳木斯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从<宋词三百首>看朱孝臧的词学思想》(《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1期);

《近十年来梅尧臣研究综述》(《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中国古代垂钓名人》(《钓鱼》杂志2010年第11期)等。

其文学及学术作品在当代文坛及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深受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傅小松、钱建状等人的推崇,被誉为“当代百科全书式青年学者”、“21世纪学术新星”。

文创公经典语录1、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才是绝对的。

2、在中国,买房即租房(一次性长租75年而已),徒然使自己成为背着房子缓慢、艰难行走的蜗牛,白白为政府、银行和房产商打工。不要相信所有权,所有权只是个传说哦。

3、统治者从来都愿意将自己装扮成文化保守主义者,但实际上却在扮演着道德与文化的破坏者角色。

4、谦虚往往是虚伪的假面具,是奸诈的挡箭牌,是阴谋的烟雾弹。“谦虚”早已不是什么纯粹的性格或品德,它早已沦落为一种圆滑世故的处世手段。

5、从现代文明社会的角度来看,所谓“书生气”就是一种严格遵守规则的态度和习惯,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崇的良好习惯。但在中国这个几千来缺乏规则意识、潜规则盛行的国度,“书生气却遭到人们的嘲讽和唾弃。

6、男人怕老婆是男人对“大男子主义”的反省,是男人狂妄张狂的自我收敛,是男人自我谦虚的表现,是对女人的尊重,是对女人的和平让权。为了促进社会的男女平等,怕老婆的男人应该多一些才好。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怕老婆的男人实在太少了。

7、有一天蜘蛛突然发现一大群轻点鼠标、轻击键盘的家伙自称“网虫”。这让蜘蛛很感意外,也很感愤慨。他们怎么配称为“网虫”?只有我才是最有资格称“网虫”的啊!

8、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建立的国家的军队在出征时打的旗帜上居然赫然写着一个斗大的“蜀”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看到后我就笑了。刘备建立的国家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因此它的旗帜上应该写着“汉”字啊!

9、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至“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不禁深有感慨。我们之所以大都会成为“房奴”、“车奴”、“卡奴”,人为物所役,那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欲望过度膨胀,结果被无止境的欲望压倒。人为物役是其表,人为欲役才是其里。怎么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10、孙中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确是一句经典名言,十分有道理。但若将这话颠倒过来同样有道理。

人都喜欢总结成功的经验。多次成功会使成功者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当他碰到类似或表面类似的情况时,会习惯地使用过去已经成功的方式。但时间、地点、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将过去取得成功的方法照搬到现在或未来,无异刻舟求剑,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导致失败。古今中外,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1、我们并不是在真正追逐爱情,我们追逐的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那无休止膨胀的欲望。我们自己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希望通过对方来满足欲望。欲望太多,能满足我们欲望的的人也就太少了。这就是“宅男”、“宅女”如此之多的原因。

12、中国人民真是好人民啊!中国老百姓把一生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大部分都交给了政府、银行和房产商,而银行又是国家垄断。所以说中国老百姓把一生大部分的积蓄都交给了政府啊!

13、现在男女结婚时,女方大都要求男方单方面购房置业,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啊!现在男女平等了,房子是男女共用,所以应该由男女共同出资购买!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男女平等啊!

14、刘备曾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此话长期被人误解,不断遭到女权主义者的批判,被认为是男人轻视女人的表现。其实刘备的真正意思是:男人必须拥有自己的事业,否则不仅失去女人,还会失去一切。兄弟代表着我的政治事业,所以我才如此重视啊。

15、电视剧《神话》播出时,曾号称是国内首部以“穿越”为题材的电视剧。真是雷倒众生啊!据藕所知,根据“玄幻小说”创始人黄易先生的小说《寻秦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是早于《神话》多年播出的、以“穿越”为题材的电视剧!

文创公经典作品附录附录1:2010年最新作品(文创公):1、沉醉女儿国

女儿国度,温柔之乡。

山环水绕,鹰飞草长。

如此宝地,我心神往。

唐僧何愚,坚拒女王。

西行何苦,欢乐不享。

既拥佳丽,又当君王。

赋诗饮酒,起舞歌唱。

秀色永餐,风光尽赏。

沉醉此乡,不羡羲黄。

2、玉虎送福、化为学降

虎啸山林,云变风狂。

瑞雪猛降,素裹银装。

玉虎送福、化为学降。

瑞雪兆稔,新年必祥。

3、武松打虎

武松举碗,酒入豪肠。

三碗岂足,十八方畅。

步履趔趄,提棒上岗。

夕阳沉落,晚风顿狂。

林深人罕,四顾茫茫。

豪言既出,岂可退让?

虎啸出山,汗涔身凉。

哨棒劈折,铁拳又上。

虎命已休,惟地是躺。

深入虎穴,虎子焉藏?

大功告成,心花怒放!附录2:故乡夏日诗歌系列( 文创公)1、故乡夏意

四围青山绕,丘田各凸凹。

草盛树扶疏,鸟鸣和蝉噪。

2、故乡六月

天净日光煦,麦穗探出头。

千树绿欲流,百鸟鸣啁啾。

3、故乡夏夜

疏星传情与山村,缺月燃灯为暗夜。

万萤飘飞元宵灯,千虫吟唱交响乐。附录3:08年咏雪系列( 文创公)1、岁末见雪感怀

大地素衣披,漫天轻絮飞。

浩然今安在,踏雪共寻梅?

2、雪景一瞥

苍松俯首拥大地,翠竹躬身吻池水。

风拂弱柳絮飘飞,雀跃枝头雪惊坠。

3、雪落人间静天声

天地素裹又银装,万物粉妆复玉砌。

琼楼玉树何玲珑,顿疑仙境非人世!

4、久雪后晴

雄鸡午啼庆日出,鸟雀啁啾歌枝头。

压枝深雪纷纷坠,应是羞见红日头。

5、久雪后晴又雪

白雪从天落,红日何处去?

天女复散花,地母重添素。

6、雪地忆旧

欲张罗网捕鸣雀,将循雪迹逐狡兔。

当年伙伴似蓬散,徒有此心与谁诉?

7、丁亥年大雪记

忆往昔数载寒冬雪花罕见,且雪落地即融,未曾见皑皑白雪铺天盖地之盛景。又念及全球趋暖之势,恐日后愈难见冬日飞花之景,常慨叹不已。不料今冬天气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竟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见彤云密布,朔风凛冽,皑皑白雪似三月柳絮漫天飞舞,又如天女散花飘飘洒洒。九州大地尽银妆素裹,锦绣山河皆粉妆玉砌,天地间唯余玉树琼楼。此情此景怡心悦目,凛凛寒意似已不觉,令人顿觉此乃九天仙境而非人世矣!雪止,极目四望,雪中盛景不一而足。苍松俯首似拥大地,翠竹躬身欲吻池水,北风轻拂弱柳婆娑起舞,雀跃枝头雪花猛然惊落。天际蜿蜒青山宛如白龙飞舞,近处高耸丘陵则恰若蜡象奔驰,长江大河皆为雪覆冰封尽失昔日一泻千里汹涌澎湃之势,沧海已无惊天波涌亦无骇人浪飞顿成北极冰原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今冬气候不同往常,大雪一场紧接一场如走马灯频频降临人间,共降五六场之多,持续达一月之久。如此空前罕见之大雪,五十年来犹不曾见。

今冬大雪造成之灾难,五十年来亦不曾见。附录4:厦大诗歌系列( 文创公)1、厦大白城

水光潋滟晴方好,潮打白城寂寞回。

竞渡千帆向何处,飘渺诸岛是蓬莱?

2、厦大鸟瞰

五老峰树添绿意,厦门湾潮昼夜喧。

嘉庚楼群冲霄汉,芙蓉湖水碧于天。

芳草如茵树荫浓,四季绿意长不变。

未见桃源常遗憾,今见此地不复念。

3、厦大学生公寓

前临沧海后倚山,栉比华厦欲摩天。

临窗可听松涛啸,凭栏即见浪花溅。

自有田园风光美,却无闹市车马喧。

今居此地心自足,羲皇上人不复羡。

4、厦大冬日即景

长空湛蓝,闲云淡淡。

冬日杲杲,清风拂面。

青山逶迤,白浪滔天。

草树不凋,鲜花犹绽。

郁郁葱葱,春夏景观。

古今骚人,长恨春短。

若游此地,不复有憾。

5、厦大风光扫描

放眼眺望,风光无限。

前临沧海,后倚青山。

山增其高,海添其宽。

海欲其动,山欲其安。

海赋其韵,山生其干。

大楼何多,不可胜算。

大厦何高,直冲霄汉。

错落有致,相互勾连。

金碧辉煌,美仑美奂。

芙蓉湖畔,绿柳似烟。

芳草如茵,棕榈参天。

碧波荡漾,人影可鉴。

榕树丰茂,根生枝干。

如人有须,颇有高年。

百花怒放,香溢八面。

处处胜景,处处花园。

未见天堂,思亦这般。

未去苏杭,想也翻版。

终老此地,何惜百年!附录5:“怕老婆”新论 (文创公)男人怕老婆,古称“惧内”。要说惧内的男人,不能不说胡适。“五四”时代,胡适因在文学和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而声名鹊起名著当时。其实胡适不仅在文学和学术上出名,而且因怕老婆而出名。于是一位在巴黎工作的朋友千里迢迢给他寄来十枚硬币,每枚硬币上均刻有“PTT”三个字母。胡适见此突发奇想,于是便发动朋友们组织成一个“怕太太协会”,限招十人,以一枚硬币作为会员凭证。结果胡适自然众望所归被选为“怕太太协会”会长,并荣获“惧内奖章”。当媒体为此大肆炒作时,台湾“文化狂人”李敖特为他写了一篇题为《胡适之不怕老婆考》的文章,认为他是假惧内的大男人、老顽童。不仅如此,胡适还创立了男人的“三从四德”理论。天下人皆知女人的“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但未必知道男人还有“三从四德”。胡适认为男人的“三从”是:老婆的命令要听从,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出错要盲从;男人的“四德”是:老婆的生日要记得,老婆吃饭要陪得,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打骂要忍得。如此“三从四德”石破天惊,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

由此看来,胡适确实是一个老莱子和周伯通式的老顽童,既好玩又可爱,甚至可敬。怕老婆的男人一般都会被人视作懦弱无能之人,但胡适的怕老婆却受到朋友和同事的赞扬,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因为胡适的老婆江冬秀本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在那个知识分子主张“自由恋爱”,纷纷与原配夫人离婚的“五四”时代,胡适本可以离婚,但是为了母亲和妻子,他才没有离婚,勉强与老婆过了一辈子。

其实,何止胡适,天下所有怕老婆的男人都应该受到赞扬和敬仰,而不是受到社会舆论的讥笑和嘲讽!

中国几千年来,除了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和《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记载的传说中的女儿国以外,一直是男权社会。在男权社会里,男人控制主宰世界,男女极不平等,男权高于女权,男人的社会地位极高而女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女人只不过是男人的财产,泄欲和传棕接代的工具以及纵情声色的玩物。总之,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招之即来,呼之即去,基本上没有取得做人所应有的和男人对等的权利和地位。于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便产生了“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等思想,而且绵延几千年不衰传承至今。在这种文化传统中,女人自然受到极端的轻视甚至非人的待遇,而不像在有着绅士风度的英国和骑士传统的法国,女人会受到男人一定程度的尊重。于是乎,中国男人似乎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女人强,什么都比女人好。但可惜有一点男人明显不如女人,那就是男人不会生孩子。为了弥补这一巨大缺憾,男人们又导演了“翁产”的闹剧和丑剧。这样男人似乎觉得完全战胜了女人。

因此,在这种文化传统下,如果一个男人怕老婆,那也就等于承认了男人不如女人,这自然会激起男权社会中男人们的强烈不满,“惧内”的男人自然会受到其它男人的奚落。至于女人们也看不起怕老婆的男人,那仅仅是因为女人长期生活在男权社会中受到无时无处不在的男权思想的深刻影响接受了男权思想。也就是说女人接受了男人的“洗脑”,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精神上的男人。这是女人的无知,也是女人的悲哀。总之,男人怕老婆在男人看来似乎侵犯了男权,因此受到男权社会的谴责。

男人怕老婆往往会被视为懦弱无能的表现。这是“惧内”者莫大的冤屈。天下的男人多了,真正有能耐的能有多少?大多均是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但为何独独“惧内”者被人讥笑为无能?!其实像胡适、朱元璋、鳌拜这样的“惧内”者却有很大的能耐。其实许多无多大能耐的男人在外面受到了挫折一事无成,回到家里却拿老婆当出气筒大打大骂,而自己俨然是皇帝了可以抖抖威风了。就这样在男人世界里找不到的自信和成就感的男人却在柔弱的女人那里找到就自信和成就感。如此的“大男子主义”显得多么可笑和荒唐!

由此可见,男人怕老婆是男人对“大男子主义”的反省,是男人狂妄张狂的自我收敛,是男人自我谦虚的表现,是对女人的尊重,是对女人的和平让权。为了促进社会的男女平等,怕老婆的男人应该多一些才好。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怕老婆的男人实在太少了。

如此看来,“惧内”者岂不可敬可赞?!附录6:三国是指“魏汉吴”!( 文创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建立的国家的军队在出征时打的旗帜上居然赫然写着一个斗大的“蜀”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我看到后我就笑了。

刘备建立的国家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因此它的旗帜上应该写着“汉”字啊!

刘备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一直以汉家皇室后裔自居。刘备集团一直以恢复汉室为已任,并为此付出不屈不挠的努力,后来诸葛亮九伐中原、六出祁山即是明显例证。因此刘备建国后必然会以“汉”为国号。

据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随后刘备的几个手下坐不住了,纷纷上书劝刘备赶紧当皇帝说:“曹丕篡弑,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这帮人显然不承认曹丕的政治合法性。接着他们又列出了取“汉”为国号的三大理由:“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

显然,他们认为只有刘备才能继承汉朝天命而为天下之君,取“汉”为国号除了因袭汉朝的国号以外,还因为刘备发迹于汉中、祥瑞(君主即位前的征兆和标志)出现于汉水。刘备的即位诏书里也承认自己直接继承了汉朝帝位:“修燔瘗,告类于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帝位都是汉朝的了,国号自然要以“汉”为号。

虽然刘备集团自称汉或季汉,吴国也承认是汉,但魏国却称之为蜀。当时的记录,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蜀小国尔,名将唯羽,羽死国灭,无缘复出。”当然这里的“蜀”是指刘备集团所建立的国家所处的地理区域——巴蜀,并以此指代刘备集团,并不是刘备汉国的正式国号。

后世的史学家为了将刘备所建立的汉国和之前的汉朝(西汉、东汉)及五代刘知远的汉朝(后汉)相区别,就在“汉”字前加了一个“蜀”字,称为“蜀汉”。但不知从何时起,后人竟莫名其妙地将“蜀汉”简称为“蜀”,并认为刘备建立的是蜀国,还让刘备集团的旗帜上写着一个斗大的“蜀”字!真是雷倒众生啊!附录7:《三国演义》卷首词鉴赏(文创公)由于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及杨洪基的出色演唱,《三国演义》卷首词不胫而走,"飞入寻常百姓家”,妇孺皆知。关于该词的作者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人认为该词为罗贯中所作。其实该词并非为罗贯中所作,而是明代杨慎所作。具体而言,该词名《临江仙》,是杨慎《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又有人认为该词为明代杨慎所作,是罗贯中引用的。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便可轻易推断出此词绝非罗贯中引用杨慎的词。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杨慎则是明代中叶人,二人生活时代相距近百余年。试想一下罗贯中怎么可能引用后自己百年而生的杨慎的词呢?既然如此,杨慎之词又是如何成为《三国演义》卷首词的呢? 《三国演义》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此后新的版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评点,遂成为最通行的版本,世称毛本。嘉靖本及其他版本并无此卷首词,毛本方有此词,可见卷首词是毛氏父子引用、添加的。我们今天所见《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依然是毛本,所以才有这一卷首词。

《临江仙》这首词的意境和《三国演义》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极为吻合,如同一体珠联璧合。毛氏父子将此词引用过来作为《三国演义》卷首词,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使《三国演义》增色不少,同时也使这首词名扬天下流传后世。

该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主要表达了世俗功业转头成空的人生虚幻感及作者旷达、超脱、淡泊的胸襟;下阙则集中笔力表现渔人樵夫逍遥自在的生活,并进一步嘲笑否定了世俗功业、突出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

上阙从滚滚长江起笔,大气磅礴。首二句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净,千古风流人物”及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化用贴切自然,如同己出,不露斧凿痕迹。作者久居长江之畔,此句亦可看作对眼前景物的直接描绘,不过其中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提及长江自然令人浮想联翩感概万千。古往今来,发生在长江之上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活跃在长江之畔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

遥想当年,三国赤壁之战、魏晋之际灭吴之战、隋代灭陈战争、宋代采石之战、明代鄱阳湖之战中涌现了多少风流人物,令人无限神往。但千百年过去,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了,只有长江依旧滚滚而流,又令人无限感伤,所以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则直接评点历史和人生,是对前句的点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抒发了一种历史无限人生有限的虚幻感及超脱旷达的人生情怀,是饱经风霜、屡历磨难的作者的深沉的人生喟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既是优美的景物描写,同时又以时(夕阳)空(青山)的无限和永恒来衬托人生的短暂易逝,进一步突出了是非成败的空幻和不足留恋。

如果说上阙是一幅长江万里图,那么下阙则是一幅渔樵隐逸山水图。“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二句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渔人樵夫隐逸山水逍遥自在的生活。此处的渔樵并非寻常的渔人樵夫,而是饱经沧桑、见识非凡的智者,是厌倦了人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高士,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隐士。最后三句表现渔樵与朋友们纵情把盏、谈古论今的情状,对人世纷争予以嘲弄,对世俗功业嗤之以鼻,从而和上阙遥相呼应。一个“浊”字写出了高士们的淡泊和清贫;一个“喜”字则写出了隐士们怡然自得的闲适生活和满足安乐的心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两句写的大气磅礴,但又举重若轻。长江之上发生了多少兴亡之事、涌现了多少风流人物,但而今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尽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此句和"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遥相呼应,都体现了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该词上阙多运用描写,下阙则多运用叙述,同时二者又均辅之以议论。全词描写生动优美,叙述简洁明快,议论豪迈旷达,不愧为杰作。本词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优美、朴实自然,有一种陶渊明式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的平淡自然美。

此词出语平淡自然,写得轻松自如,抒发了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但若细察之则可见旷达之中蕴含着巨大的愤慨,超脱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无奈。作者原本少年得志,但后来却人生多舛,对世事多有愤慨与无奈。但当往事已烟消云散,当青春年华已然逝去,满头霜雪的的杨慎却心如止水不起丝毫波澜,仅仅轻轻发出了一声人生浩叹。此词看去"静穆自然”,实则是“怒目金刚”。或许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不论是诗人,还是诗作。附录8:中国人的“谦虚强迫症”诊断书( 文创公)一

在中国,谦虚不仅仅只是个人性格特征或个人美德,更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传统美德。自从先秦重要文献《尚书》中提出“谦受益,满招损”的“警世恒言”,中国人便将此语作为为人处世的圭臬。于是乎,谦虚便如水渗土浸木般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灵魂里去了,成功地跨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和纵横几万里的地理疆域,从而传承至今薪火不绝,并形成了一种“文化基因”,深植在中国人的生命里。那么,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性格和美德,“谦虚”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从本质上来看,“谦虚”是中国几千年专制制度的压迫造成的。它是专制制度对人性的一种极度压抑,是人性的一种扭曲,是不自然和不正常的。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几千年的专制史。在专制社会里,社会从上层至下层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人则被严格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等级,绝不能逾越。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专制权,可直接剥夺其生命、财产等所有权利;下级对上级必须绝对服从、依附于上级。因此在这样的等级社会里除专制的君主以外,所有的人必然导致奴性。

鲁迅就曾将中国的历史分为“做不稳奴隶而想做奴隶的时代”和“站切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可见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代,除了专制的君主一人以外,中国人 都只是专制君主的奴隶而已。而当在上级面前时,下级的这种奴性就表现的 尤为明显。下级为了取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必然要献媚取宠于上级,以满足上级的尊容感和优越感,而贬低自己压抑自己以抬高上级便是取悦上级的最重要方式。这样一般人是绝不敢自我张扬自我肯定的,即使上级一时高兴夸奖了下级几句,下级也绝不敢当面承认却予以委婉否定,以免遭来横祸。毕竟维持上级的尊容感和优越感才是最重要的,而自己则必须始终处于最低贱的地位。

专制等级秩序无处不在,导致了奴性的无处不在,奴性的无处不在必然导致自我压抑的无处不在,自我压抑的无处不在就表现为“谦虚”的无处不在。谦虚表现为一种自我压抑,实质上却是他人压迫,是权势对人性的 一种压迫。人的本性是不喜欢谦虚的 ,因此与其说中国人喜欢谦虚,不如说中国人由于在专制社会被迫谦虚,或说中国人患了一种严重的“谦虚强迫症”谦虚适应专制社会的需要,且于个人生存有利,所以受到人们推崇,被誉为一种美德。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功利性,所以人们普遍地谦虚,即使在 等级秩序之外不需要谦虚的场合,人们也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谦虚起来。所以起初谦虚本是被迫的,但当被迫谦虚成为一种惯性以后,谦虚又成为了主动的、自愿的。正是由于被迫谦虚与自愿谦虚的相结合,才使得中国式的谦虚泛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含蓄内敛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人,往往性格内向,注重自我内心道德修养,喜欢谦虚而不事张扬,长此以往形成风气。这种文化极力抑制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主义的萌芽。因此,中国人普遍有着趋大众随大流的心理倾向,不喜欢也不敢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于是便有了“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等等这些劝世格言的问世。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压迫下,如果个体发觉自己由于某种原因脱离了群众远离了大众,便恐慌起来甚而至于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便使出“谦虚”这一杀手锏迅速把自己拉回群体为自己在大众中寻找一个位置,以免引起众人眼红嫉妒心理不平衡,导致众人群起而攻之。看来,谦虚是在文化的压抑下,为了远祸全身而迫不得已选择的一种权宜之计。这既是一种文化的弱点,也是一种人性的弱点。

“谦虚”的维持和传承还有赖于习惯的巨大惯性力量的。习惯具有一种巨大的惯性力量,它可以强有力地推动着人们保持原有的生存状态尤其是 精神状态。江山易改,但习惯难移。中国人“谦虚”了几千年,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集体无意识,年深日久积习难改积重难返。于是“谦虚”便如高山滚石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上滚下来,也许遇到了阻碍,但不知何时会停下来。同时,“谦虚”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基因沉淀在细胞里自然会在一代又一代之间遗传,传承至今,也许还会传向未来。

“谦虚”是中国人圆滑世故的处世方式。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年轻人往往年少轻狂不喜欢自我谦虚而喜欢自我张扬自我表现,试图得到别人的承认、尊重、理解。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越是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越是得不到他人的承认。相反,如果保持沉默或稍微表示一下“谦虚”,那么,别人就会觉得你很有内涵,很有能力高深莫测不同凡响。即使你一无是处,如此谦虚一番稍微表示一下“谦虚”之后,别人便会以为你来头不小而另眼相看。这就是隐藏在“谦虚”背后的巨大秘密。“谦虚”的魔力正在于此。所以许多年轻人在社会中到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磨去了锋芒和棱角之后,往往会便得很谦虚,而且最终会喜欢上“谦虚”。在人际交往中,若稍微“谦虚”一番,别人不仅认为你知书明礼有涵养,说不定还会由衷地尊敬你。由此可见,谦虚作为一种相对高明的为人处世手段,其好处是大大的有的。正因为如此,谦虚往往成就了许多庸才而埋没了许多天才。许多庸才自知无能便老实地实话实说,结果却被误认为是“谦虚”,因而被人认为很有才能,白白让他拣了一个大便宜,“王莽谦卑未篡时”,当时王莽可谓是一个谦谦君子,为人谦虚谨慎,自己身居要位却生活清贫俭朴,而将大量钱财分发给宾客士卒等人,博得众人赞誉却不居功自傲请功邀赏。但篡位以后,王莽就摇身一变,变得面目全非,比川剧变脸变得还快,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简直如同专制的暴君,那里还有一点谦虚的影子!对王莽来说,“谦虚”哪是什么性格和美德,只不过是他实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总之,在这个世界上,谦虚的人很多,但真正将“谦虚”内化为一种美德而如实去实践的人却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谦虚往往是虚伪的假面具,是奸诈的挡箭牌,是阴谋的烟雾弹。“谦虚”早已不是什么纯粹的性格或品德,它已经沦落为一种高明的处世的手段。

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也自有特点,谦虚者往往被人另眼相看,以为有教养有内涵有能力,而不谦虚者往往遭人唾弃受人白眼,以为轻浮狂妄,不知天高地厚,非成大器之材,所以说,在 古代“谦虚”是一件很讨人巧的事儿。然而沧海桑田事过境迁,到了近代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人们已经不在喜欢“谦虚”,而喜欢上了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追求自我追求个性。于是“谦虚“受到冷落,被打入冷宫。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竭力张扬自我自是司空见惯:说自己如何能干,怎么怎么有本事,多么多么胜任工作…更有甚者,为了脱颖而出出人头地,竟不惜编造谎言捏造事实,大肆往自己脸上贴金,竭力美化甚至神化自己。在这种环境下,所谓“谦虚”则成了懦弱无能的代名词,不光白白 丧失许多好机会,还会让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人的轻视。“谦虚”的处境实在尴尬。如果保持谦虚自然要与好机会擦肩而过以至于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败涂地遭到淘汰,如果不保持谦虚,也许会在竞争中取胜,但与次同时自己的品德又会遭人非议。现在“谦虚”不是,不“谦虚”也不是,真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附录9:厦门看海( 文创公)2008年3月份来厦大复试时,在厦门平生第一次见到了渴盼已久的大海。第一次见到大海自然是激动万分、欣喜若狂。一个人在海滩上漫步时,只见波涛汹涌、千帆竟发,浪花与游人共舞、大海共长空一色。

偶然在海滩上见到了几块鹅卵石,便飞快跑过去捡起来,紧紧握在手里如获至宝。只见那鹅卵石既光滑又圆润,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几乎没有一丝棱角。我不禁想到;难道鹅卵石天生就是这个模样?为什么山间的石头却是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呢?

我又发现离海越光滑,离越近的石头海越远的石头越是棱角分明。因此,我想鹅卵石的前生应该是锋芒毕露的石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却到了海边。当汹涌澎湃的海水一次又一次疯狂地向岸边扑去时,石头便也随之向岸边滚动。而当海水迅速退回大海时,又随着波涛往大海滚动。就这样石头在大海与岸边滚来滚去,滚来滚去,滚了百年,滚了千年,滚了万年!汹涌的海水一点点地冲刷掉了石头的棱角,广阔的沙滩一点一点地磨擦掉了它的锋芒。当千万年后石头的所有锋芒与棱角都消失殆尽时,鹅卵石便这样形成了。

鹅卵石形成今天这一造型,实现了对自我生命的一次彻底改造。尽管鹅卵石的外形改变了,但它的质地却没有随着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其质地一如往昔坚硬。鹅卵石一边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一边却顽强地坚守着自我,就这样在改变与坚守之间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

其实,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便成了遗失在社会海边的棱角分明、锋芒毕露的石头。社会的大海中涌来一簇又一簇浪花不停地洗礼着我们,而我们又在社会的海滩上处处碰壁,我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被洗礼,一次又一次碰壁。当我们身上所有的锋芒被消失掉,所有的棱角被碰掉,我们便彻底成了一枚鹅卵石。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的鹅卵石,在不断的改变与坚守中走向成长与成熟。附录10:痛快随想 ( 文创公)明代洪应明有一句名言:“宠辱不惊,闲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能够无悲无欢无喜无忧心如止水不起一丝波澜,对天地万物全无感觉,达到“太上忘情”的境界,确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至此大概可以称为神仙了。

如此自可避免痛苦的袭击,烦恼的纷扰,忧愁的重创,但也失去了人生所有的乐趣。神仙固然令人艳羡,但神仙也有神仙的无奈。做人也有做人的无奈,但做人更有做人的乐趣。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仙,应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喜则喜得痛快,怒则怒得痛快,哀则哀得痛快,乐则乐得痛快……人生应该痛痛快快地活一场!痛快,痛快,痛快!

何为“痛快”?金圣叹在临刑前说:“杀头,痛是也;喝酒,快事也。先喝酒而后杀头,痛快痛快!”如此解释痛快真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被杀头时还能如此痛快,那么人生还有什么不痛快呢?!古人常用“不亦快哉”来表达痛快之意,又有“快哉亭”存世,有《快哉亭记》一文传世,有“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词句流传。当今S.H.E.演唱的流行歌曲《痛快》则鲜明地表达了现代的“痛快”观:“痛快去爱,痛快去痛,痛快去悲伤,痛快去感动。”就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去生活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