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灰霉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0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所属分类: 叶、花、果病害

分布: 灰霉病是牡丹上常见病害,各种植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BotrytispaeoniaeOud.称牡丹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浅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聚集成头状,卵圆形至近矩圆形;无色至浅褐色,单胞,大小9-16×6-9(μm)。菌核黑色,大小1-1.5mm。除为害牡丹、芍药外,还可为害黄精等药用植物。

症状: 主要危害叶、叶柄、茎及花。叶片染病初在叶尖或叶缘处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渍状斑,后病部扩展,大小1cm或更大,病斑褐色至灰褐色或紫褐色,有的产生轮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灰色霉层。叶柄和茎部染病生水浸状暗绿色长条斑,后凹陷褐变软腐,造成病部以上的倒折。花染病花瓣变褐烂腐,产生灰色霉层,在病组织里形成黑色小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初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贝母,以后病部又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皖贝母多在4月上旬形成发病中心。气温19-23℃、有连阴雨,病情扩展快。

治理措施: (1)农业防治。 ①实行轮作。 ②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度过大。(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