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泗村位于贵州省普安县高棉乡西北部,共有6个村民组223户1023人。5年前,该村仍有3个村民组不通公路,5个村民组饮水困难,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800余元,属于该乡典型的贫困村。2006年该村被该县列为整村扶贫推进村。他们抓住上级部门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的机遇,不断加强和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烟、畜、菜三大产业。
该村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级二类贫困村,上级帮扶部门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的机遇,认真规划,大搞水、电、路、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县水利局资金10余万元,由群众投工投劳,苦干两年,拉通了六毛冲、黑泥田、东冲、对门寨组的自来水,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由于该村山高坡陡,2001年该村尚有4个组不通电,当年乡政府也未将该村列为电力改造村。但在随后的电改工程中,与该村相邻被列为电改村的许打坪村却进展迟缓,村“两委”主动请战,带领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将电杆、电线等物资通过4公里的山路抬进了村,使该村比其它村提前两年通上了电;解决了水、电问题,村“两委”又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融资形式备好火工材料费,由群众投工投劳,自2002年起,历时3年新修了4公里通村公路,3公里通组公路,实现了组组通公路。2006年12月,村“两委”又积级争取上级扶贫资金15万元,乡财政资金5万元,对4公里通村公路和3公里通组公路进行了维修改造,公路已改造结束,4公里通村公路完成了海底铺砂和边沟改造。2005年以来,村“两委”积极争取县能源办和县烟草局资金支持,新建沼气池24口、小水窖41口,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作出了示范。 为切实改变贫困面貌,2001年以来,该村“两委”在县扶贫办、县水利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及乡党委、政府扶持下,确立了“近抓反季节早熟蔬菜,中抓烤烟和草地畜牧业,远抓经果林,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马蹄坡、小龙井组所处地泗坝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优势,2005年,村“两委”积极引导种植了100多亩早洋芋、早玉米、早豌豆,亩产值近2500元。2006年秋冬时节,由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和乡党委、政府免费提供蔬菜种、农膜、化肥和技术资料,在地泗坝子种植了150亩早熟蔬菜示范点,带动该村种植早熟蔬菜350亩。 该村黑泥田、东冲、对门寨、六毛冲四个村民组土壤、气候适宜烤烟种植。2006年,经村“两委”宣传发动,4个村民组97户群众抓住该乡成为全州“二类价”烟区的机遇,与县烟草公司签订了380亩烤烟种植合同,经过科学生产,产值达60·5万元,烟农仅烤烟一项户均收入6000余元。今年该村103户已签订了382亩烤烟种植合同,预计实现产值70万元,为完成上述目标,该村育烤烟苗80厢。 2003年,村“两委”紧紧抓住国家在西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将450亩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种上了金秋梨,间种红三叶、黑麦草、鸭毛草草种。2006年依托450亩人工草地,利用国家重点扶持的20余万元畜牧小额贷款,在黑泥田组重点发展仔猪养殖,在六毛冲重点发展瘦牛育肥养殖,在东冲、对门寨组重点发展母猪养殖,当年共出栏猪490余头、牛380余头,实现畜牧业产值近100万元。六毛冲组谭龙吉养牛15头、猪13头,当年出栏牛5头、猪8头,纯收入1·3万元,成为了该村畜牧业养殖致富的典型。 2006年,利用小龙井、马蹄坡组地处地泗坝子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优势,经相关水文专家考察,村“两委”拟在上述两个组发展稻田养鱼50亩。年前,乡党委、政府已对该项目所涉及群众进行了相关养殖技术培训,县扶贫办还组织该村2名村常务干部、村民组长和部分农户到该县窝沿乡考察学习稻田养鱼的相关水文知识、养殖技术,村民们正忙着浆砌、硬化田埂、鱼池,只待雨季即可投放鱼苗。 如今的地泗人,踏着国家扶贫攻坚的机遇,沐浴着新时代改革的春风,用勤劳、实干正谱写着一首从贫困到富裕的赞歌。200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800元增加到1600多元,增长了一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