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南留锣鼓 “南留锣鼓”发端于明、成熟于清,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南留村位于原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南十五公里处。自古以来就是东渡黄河西进关中的交通要衢。这里南依滔滔渭水,北连关中平原,东望中条,西通长安,远眺华山。这里有文明遐迩的岱祠岑楼和丰图义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傍水而居的
民间南留人在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衣足食的农耕文明的同时,在长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逐步创立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完整鼓谱套路的锣鼓文化,几百年来盛行于当地而不衰。
“南留锣鼓”的鼓谱曾勒碑镶于庙堂之上,使它得以完整传承。每套鼓谱自成篇章,有独立而明确的主题,风格多样,打法丰富。其遒劲如健牛之耕耘,迅驰似夺食于龙口,悠然若采摘于枝蔓,缠绵则如泣如诉,而奔放更是丰收后的狂欢。惜因修造三门峡水库,南留人西迁北移,流离失所,碑谱佚失,“南留锣鼓”几近失传。1982年在搜集整理民间音乐时,大荔县文化馆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经过艰苦工作,在散居各地的民间老艺人的大力支持下,“南留锣鼓”得以重现异彩。
近几年来,热爱“南留锣鼓”的老艺人又在前些年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南留锣鼓”重新加工改造,赋予了“南留锣鼓”以新的时代特征。“南留锣鼓”曾多次被搬上舞台,在重大庆典活动中成功演出。1990年在大荔县锣鼓大赛上一举夺得一等奖,同年4月在大荔县首届艺术文化节上,又喜获第一名,鼓手井结石老艺人获得打鼓一等奖,指挥王文朋获得指挥二等奖;199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摄制组专门为其拍摄了专题片;1992年在渭南市市直机关春季运动会上赴地区表演;4月在大荔“中法矿泉水”基地开工奠礼上应邀演出,获得好评。近几年来,“南留锣鼓”已走出关中,名享三秦,成为陕西东府民间文化的一枝独秀的奇葩。
“南留锣鼓”共分两部分十套。第一部分七套为丰收篇,第二部分三套为祭祀篇。
“南留锣鼓”的艺术形象,无不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不寄托着劳动人民对年丰岁稔的强烈希望和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整理后的“南留锣鼓”,又增添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变化,体现了改革开放中一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随着三门峡库区的移民反迁,“南留锣鼓”又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已经成为当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南留锣鼓”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南留锣鼓”这枝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必将自立于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