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2002年8月1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热带原始林生态系统。尖峰岭热带森林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0年,是海南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已发展到三十万亩。尖峰岭热带森林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是中国现存纬度最低、垂直系统最完整、保护最完好的一片。同时,它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与世界各地热带森林中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基本接近,故有“热带北缘物种基因库”之称。
地理位置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跨乐东和东方两县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8°44′~109°02′,北纬18°23′~18°5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0170hm²,核心区9932hm²,缓冲区8357hm²,试验区1881hm²。保护区在1956年划定为广东省尖峰岭热带雨林禁伐区,1960年成立广东尖峰岭保护区,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环境保护区内分布有山峰、沟谷、丘陵、盆地。气候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雨季为6—10月,早季为11一5月,年均温为19.7℃;年降水量为2683.6毫米,为海南岛第二个多雨中心,年平均相对湿度88%以上。基岩为粒晶花岗岩,随成土因素由低海拔至高海拔的递变。土壤有褐色砖红坡、山地砖红壤、山地黄壤、山顶矮林草甸土。
动植物资源经多年调查研究,保护区内经鉴定有野生维管植物2258种,在2258个野生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坡垒、海南苏铁2种,二级保护植物有海南桫椤等29种;省级保护植物的有45种,如乐东木兰等。在这些野生植物中有海南特有种239个。此外,保护区有大型真菌312种。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40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 种,分别是海南坡鹿、海南黑长臂猿、云豹、孔雀雉、巨蜥、海南山鹧鸪、蟒蛇;二级保护动物38 种,包括海南猕猴、穿山甲、黑熊等。保护区的无脊椎动物资源比较丰富,至目前为止已鉴定的有2222种。其中蝴蝶资源特别丰富,种数多达449种,比具有“蝴蝶王国”美称的台湾省(388种)还多61种,居中国自然保护区之冠。
植被分布保护区一隅尖峰岭主峰海拔1412米,自山麓至山顶垂直分带明显。保护区内分布有各种垂直带景观:
1.海拔500米以下,沟谷中为沟谷雨林,代表植物有青梅、坡垒和蝴蝶树等;背风山坡为半落叶季雨林,优势种有鸡品、眉柴等;土壤为砖红壤。
2.500~800米为低山雨林,土壤为山地砖红壤性土,保存有山地雨林天然面貌。主要有山荔枝、青梅、黄枝木、鸡毛松和油丹等,间或见有坡垒、抗白血病(血癌)的粗榧。许多树种是珍贵木材。树高30~40米以上,多板根、木质大藤本及附、寄生植物。
3.800~1200米以上渐转变为亚热带山地常绿林,树高20米,郁闭甚密,无明显优势种,常见有陆均松、黄枝木、五裂木、大头茶等。林下盛生阴性灌木,草木稀少。土壤为山地黄壤。
4.1200米以上至山顶,土薄风强,为高山矮林,树高约5米,以广东松、阿丁枫及杜鹃属为主,地面和树干上满布苔藓。山地森林破坏后,出现白茅、大密、望冬草等山地草坡,常见于保护区边缘。
从保护区林中流出的河流,清澈可鉴。其中重金属含量很少,钙、镁、磷、铜、镉、铅均未检出。反映热带森林物质循环旺盛,大部物质保持在生物小循环中。
保护现状保护区建立了用于长期生态系统的固定样地和样线,与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合作共建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长期对尖峰岭热带林进行监测与研究。有完善的科研与监测计划,定期完成每月巡护与监测报告、季度巡护与监测报告、半年巡护与监测报告、年度巡护与监测报告。为搞好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