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巴汗,又作第悉藏巴,藏语称号为“後藏上部之王”,是明代後期西藏地区继帕木竹巴、仁蚌巴之後兴起的世俗贵族政权。
1565年,原本担任仁蚌巴手下官员的辛厦巴才丹多杰起兵造反,先後占据了香、八囊伦珠孜、帕日等宗管辖的地域。一年後,辛厦巴的势力范围几乎囊括了乌思藏地区。他自称为「藏巴加波」(「藏」即今日喀则地区;「加波」是国王的意思)。这也是西藏历史上「藏巴汗政权」的开端,首都在三竹节(今日喀则)。
1613年,辛厦巴的後继者彭措南嘉控制了阿里地区,同时兼并了四周的弱小部落。在宗教信仰上,彭措南嘉崇信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曾经两次因为宗教纠纷而出兵攻打信仰主巴噶举派的不丹,给活佛噶玛巴封上「卫藏之主」的印信,但却仇视新兴的格鲁派。1617年,喀尔喀蒙古卫地信仰格鲁派的信徒,曾经组成联军企图攻打藏巴汗。1618年,噶玛巴派万馀人前来救援,打败了由色拉寺僧兵与其他格鲁派势力所组成的联军,占领色拉寺和哲蚌寺,杀死了起事的格鲁派僧人,其馀的格鲁派僧侣只好逃往北方。此年,彭措南嘉自称为後藏上部之王,正式建立政权,史称藏巴汗。1621年,噶玛丹迥旺波继任藏巴汗。
1634年,四世班禅与五世达赖邀请蒙古和硕特部汗王图鲁拜唬(即後来的顾实汗)入藏。1641年,顾实汗发兵攻打藏巴汗,包围了日喀则的藏巴汗府邸。1642年,藏巴汗兵败被俘,不久遇害。顾实汗继续西进,降服了後藏地区,并亲自驻守日喀则,命其长子达延汗驻守拉萨,分兵控制西藏各地,成为实际统治西藏的汗王,被清朝顺治皇帝封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