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中文学名:王锦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游蛇科
中文属名:锦蛇属
中文俗名:臭王蛇、黄颌蛇、王蛇(四川)、锦蛇、黄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黄蟒、棱锦蛇(黑龙江)、棱鳞锦蛇(福建)、菜花蛇(江苏)、王字头(贵州)、松花蛇(贵州、湖北、四川)、臭青松(台湾)、菜花蛇(浙江)、臭黄颔
拉丁文名:Elaphe carinata
英文名:Stink rat sn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ünnther,1858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简介
大王蛇,学名王锦蛇,是一种很长见与温带的大型蛇 ,无毒,靠自身强大的身体和缠绕力来杀死猎物。因为头上有像王字的花纹而的名。蛇体大,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北方诸省区,大都以养它作为无毒蛇的饲养对象。王锦蛇,又称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黄颌等。它是无毒蛇中(除蟒蛇外)长势最快,形体较大的蛇类。栖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带,活动于河边、水塘边、库区及其他近水域的地方。大王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爬上树。它系广食性蛇类,以捕食蛙类、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食物缺乏时,它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类。因此,养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必须保证其食饵的充足、多样化,这也是人工养殖王锦蛇必须单养,不能与其它无毒蛇类混合养殖的主要原因。肛腺能散发出一种奇臭,故有臭黄颌之称,手握蛇体后要用生姜片擦洗或用香味浓郁的香皂洗手,才能把臭味洗掉。
估计数量:野生状态数量次于黑眉锦蛇,仍为普通种。目前属开发利用对象。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适当控制滥捕和收购。
地理分布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范围:300~2300m。
物种信息识别特征头背鳞缝黑色,显"王"字斑纹;瞳孔圆形;吻鳞头背可见;鼻间鳞长宽几相等;前额鳞与鼻间鳞等长;颊鳞1;眶前鳞2(1),眶后鳞2(3);颞鳞2+2(3);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10(11或9),前4~5枚与颔片相切;背鳞23(25,21或19)-23(21)-17(19),最外二行平滑,其余强棱;腹鳞雄217~221,雌218~224;尾下鳞雄77~83,雌42~84;肛鳞二分。繁殖方式卵生。价值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王锦蛇可用于惊痫、喉痹、诸疮痈肿、瘰疬、目翳、疥癣等症,因此被利用。保护措施限制捕捉收购。
生活习性大王蛇蛇蛋由母蛇孵化,而且体内含有大量寄生虫。大王蛇身上有大量危害人体的寄生虫———孟氏裂头蚴,其中有一条大王蛇身上检测出150多条虫,这种寄生虫广泛分布在蛇和蛙身上,一旦侵入人体,可以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肢体麻木、癫痫发作等症状和疾病。
其他为了饮食安全,国家有关部门早已收回了各个大王蛇养殖场的养殖证明。据有关专家透露,因为目前蛇类人工养殖不成功,蛇宴在沈阳是被严格控制的,经营大王蛇更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