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最近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蜗居》,收视率相当不俗。抛开电视剧中关于“贪官是否忠于爱情”,“小三是否很贱”之类的话题不谈,片中展现出的“房奴”问题,以及关于当今持续攀升的房价和年轻人买房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热议,而且还引来日本、美国等国外媒体的关注。各方看法[1]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面临的包括“年轻人买房”之类的问题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或许更需要强调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精神,而不是无谓地争论。
针对大学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不久的“80后”们究竟该不该买房,或者说针对青年人的置业问题,有种种说法。关于房地产和房价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或许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有关,但肯定与所谓的“美国式梦想”不搭界。在时下的中国,房地产业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商业,而是金融业、投资业,乃至政府利益最为集中的领域。有人喜欢称房地产业是“泡沫经济”,内含的担忧不无道理。确实,按照目前这种房地产市场对社会财富的吸纳能力,一旦出点差错,年轻人的梦想会破灭,许多人未来可支配的收入将打水漂,严重时甚至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物价稳定、货币保值和社会安定。
人们都在讨论为什么房价会这么高?有人指责地价增长太猛,间接批评政府不恰当地经营土地助推了房价。有人用“租售比”等概念去分析,说房价已经极不正常。也有人争辩说,由于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干什么都不如炒房挣钱,房价炒高了也是没办法的事。而不管怎么争论,如今的高房价已是冷冰冰的现实,而且近期内似乎不会有大的变化。即使现实如此,但如果我也说“年轻人不该买房”,哪怕我加上“最好不要”、“近期不要”等等的修饰语,恐怕我也难逃一顿板砖。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年轻人会说,房子已不仅仅是房子,而与人的安全感、幸福感有关,对男生而言甚至事关责任感。有人可能会诘问:“你已经有房了吧?”“你读过‘大庇天下寒士’的诗句吗?”“你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吗?”总之,这是让人很难回答的。
几个假设:假设我们充分满足了年轻人买房的要求,那么进城农民工的买房要求要不要满足,何时满足,怎么满足?要知道,不仅是农民工,还包括不少城市中的下岗工人和生计艰难的小摊小贩,同样面临房租上涨、无力买房的窘境,如若不照顾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是否也不够公平?
如果再假设,让政府无偿提供土地以降低房价,而通过大幅度提高税收来弥补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这办法怎么样?这办法听起来似乎不错,但问题是向谁征税?征多少税?一旦扩大征税的口子一开,今天你买了便宜房子,明天你会不会抱怨税收的不公平?如果我们将“年轻人该不该买房”这一问题延伸一下,假设成为年轻人怎样去买房的问题,思考的角度可能就不一样了。青年学者廉思在其新作《蚁族》一书中,描绘了生活在大城市中一些工作不稳定、居无定所的年轻人的困境,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但他同样有对当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困惑:“蚁族们有梦想,只是这些梦想的表述形式可能是5年内有房有车。有人批评说这一代青年太物质,可是这样的价值观却是现实教给他们的。”让他忧虑是,如果年轻人对自我奋斗的意义不断地焦灼和怀疑,把过错都推给社会,人生的路真的会越走越窄。
美国《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等国外媒体在关注中国的“蜗居现象”时,共同提出“发展必然带来问题”这一论点,这或许是发达国家自身经验的自觉。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面临的包括“年轻人买房”之类的问题自然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或许更需要强调艰苦奋斗、自立更生的精神,而不是无谓地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