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著名文体大师纳博科夫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2010年首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这是纳博科夫用英语写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被忽视的伟大之作。在著名学者、评论家止庵看来,这部小说与作者纳博科夫自己最相关,它讲述了一个作家是如何被人误读的。这部“带有不合理的魔幻色彩的文学侦探小说”以华丽而简洁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爱、死亡、艺术等永恒主题。

基本信息书名:《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作者:[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谷启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定价:25.00元[1]

内容介绍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个虚构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踪隐秘,特立独行,以擅长写“研究小说”著名,但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异母弟弟,为了反驳传记作者古德曼对已故哥哥的歪曲,他决心为哥哥写一部传记。他仔细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遗留文件,走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力图追溯哥哥生前的踪迹。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怪癖的小说作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叙述者本人也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思考人生,思考文学创作,成了书中的又一个主人公。小说结尾,“我”接到作家的病危电报,匆匆赶到医院去见哥哥最后一面。当“我”站在病床前思绪纷飞时,护士却告诉“我”,那个叫塞巴斯蒂安的俄国人已于前一天去世,现在躺在床上的是一个不相干的病人。正是在这一瞬间,“我”恍然大悟:“任何灵魂都可能是你的,只要你发现它并跟它一道呼吸”,于是,“我就是塞巴斯蒂安·奈特”。也就是说,所谓的客观真实是永远无法企及的,对个人而言,只有感受过的东西方才具有真实性。[1]

作者介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作为移民作家,他将欧洲贵族趣味与传统修养带进美国文化,又持有深刻而世故的批判与讽刺眼光,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品味。擅长反讽、怀旧与滑稽模仿技法;同时又注重语言的锤炼,他以广博学识和文学修养形成令英美本土作家赞叹的英文风格。[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先后在威尔斯理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2]

译者简介谷启楠,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在英美文学和翻译学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发表过许多论文和译著。主要译著有: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下),弗吉尼亚·吴尔夫《达洛维太太》、《幕间》,斯蒂芬·克莱恩《红色的英勇标志》等。[1]

内容选读我已经踏上满是水洼的小路,小心翼翼地择路而行。“哎,你听着,”塞巴斯蒂安的朋友在我身后喊道,“我忘记告诉你了。那天院长告诉我有人给他写信,问他塞巴斯蒂安是否真是三一学院的学生。哎呀,那个家伙叫什么名字来着?啊,糟糕……我的记忆力已经缩了水。不过我们刚才确实把它好好清洗了一遍,对不对?不管怎么说,我估计那个人正在搜集资料,要写一本关于塞巴斯蒂安•奈特的书。真有意思,你好像没有——”

“塞巴斯蒂安•奈特?”薄雾中一个声音突然说,“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奈特?”

说这话的陌生人现在走近了——啊,有时我多么渴望看到行云流水般的长篇小说里描述的那种轻而易举的变化啊!我会多么舒心啊,如果这说话声音属于某个快活的老教师,他的长耳垂上长着细绒毛,眼角上的皱纹代表智慧和幽默……一个信手拈来的人物,一个受欢迎的过路人,他也了解我的主人公,但了解的角度不同。“现在,”他会说,“我要给你讲一讲塞巴斯蒂安•奈特大学生活的真实故事。”然后他就讲了起来。可是,唉,这类事情并没有发生。那个薄雾中的声音在我心中最黯淡的通道里清脆地震响。它不过是某种可能的真实情况的回响,一种及时的提醒:不要过于相信你可以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要小心那最诚实的中介人。要记住,别人给你讲的故事实际上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讲故事的人整理成型的部分、听故事的人再整理成型的部分、故事中已死去的人对前两种人所隐瞒的部分。“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奈特?”我意识里的那个声音又说。是谁在谈论呢?是塞巴斯蒂安的朋友和他的同父异母弟弟,是一个远离生活的文雅学者和一个正在遥远国度访问的困窘的游客。那么第三方在哪里呢?他在圣达姆耶镇的公墓里平静地腐烂。他笑着活在他的五卷著作里。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无影无形,正在我肩膀后面窥视(尽管我敢说,他十分怀疑“死后永生”的老生常谈,就是现在他也不相信自己有鬼魂)。

不管怎么说,我得到了友谊所能产生的成果。我还了解到塞巴斯蒂安那个时期的短信中几个随便提到的事实,以及他的几本书里偶然提到的大学生活情况。然后我就回了伦敦,先前我已在那里简略地计划了下一步的行动。

我与塞巴斯蒂安最后一次会面时,他无意中提到,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四年间他有时雇佣一个助手,类似秘书。像过去很多作家一样,也像现在很少作家一样(也许我们只是不知道那些没能用明智的劝说方式来处理自己事务的人),塞巴斯蒂安在处理事务方面出奇地笨,常常束手无策,因此他一旦找到一个顾问(此人说不定是个骗子或傻瓜——或两者兼备),就十分放心地把一切全交给他。如果我问塞巴斯蒂安,他是否能肯定那个替他处理事务的某某人不是个爱惹麻烦的老无赖,他会匆忙改变话题,因为他生怕发现了别人的恶意之后自己就不能偷懒了,就不得不亲自干事了。简而言之,他认为有个最差的助手也比没有助手强,他会让自己和别人相信他很满意自己的选择。我说这些是想尽可能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从法律观点看,我的话没有一句是诽谤,而且我马上就要提到的人名并没有出现在这一段里。

我想从古德曼先生那里得到的,与其说是对塞巴斯蒂安最后几年情况的描述——这我还不需要(因为我想按阶段逐步追溯塞巴斯蒂安的生活,而不是超前),不如说是几条建议,希望他告诉我什么人可能了解塞巴斯蒂安离开剑桥大学以后的情况,我应该去访问谁。

于是,一九三六年三月一日,我去舰队街古德曼先生的办公室访问了他。在我描述这次会面的情况之前,请允许我说一点题外的话。

如前所述,我找到了塞巴斯蒂安的一些信件,其中有些是他与出版商之间的通信,商讨某部小说的出版事宜。事情看起来是这样的:塞巴斯蒂安的第一部作品《棱镜的斜面》中有一个次要人物,是对一个塞巴斯蒂安认为必须批评的仍健在的作家的讽刺,极其滑稽,极其无情。那个出版商自然马上就明白这个人物影射的是谁,他觉得很不自在,就劝塞巴斯蒂安把整段修改一下,塞巴斯蒂安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最后还说要到别处去印行这部书——后来他确实这样做了。[3]

书评《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纳博科夫第一部用英文写作的小说,写于流亡欧洲的最后几年。初次尝试英语写作,纳博科夫对自己的英文欠缺信心,于是找来乔伊斯的助手夫人露西为手稿做文字编校。他们坐在红木桌边逐字推敲,就在那张红木桌上,乔伊斯和他的助手为《芬尼根的苏醒》推敲了12年。

我一直偏爱《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它是英语作家纳博科夫向俄语作家纳博科夫的致意与诀别——脱帽致意,并挥手诀别。且看,俄语的塞巴斯蒂安(Sevastian)与英语的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的差别在于一个字母“V”,而V正是我们这部小说的叙述者的名字,也是纳博科夫(Vladimir)本人的名字。如果说《洛丽塔》是海报贴满街的大众情人,那么《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就是铜雀深锁的冰美人,惊鸿一瞥,神秘莫测。

如果非要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找一个与他最接近的形象的话,非塞巴斯蒂安莫属。他分享着纳博科夫本人的出生和流亡时间,家国,流亡,大学,性情,身份,写作手法,思维方式。他甚至替纳博科夫承担着一次出轨所可能带来的全部灾难。小说中,塞巴斯蒂安离开了相恋六年的可能找到的最理想的爱人克莱尔,转而去追求一个对他造成致命吸引与打击的女人,他知道她只会为他带来悲哀,却无法停止追求。(在写作这部小说之前,纳博科夫背叛了他最理想的爱人薇拉,计划与一位年轻女子私奔,最终以回归妻儿身边告终。)借V之口,纳博科夫道出艺术家真正异于常人之处:“他的内在自我的节奏要比其他灵魂丰富得多。他的任何一丝思绪或感觉都比周围的人多上起码一个维度。他能感到的只是在玻璃中当一块水晶,在圆圈中做一个圆球的尴尬。” 他分享着纳博科夫的选择:“他经常选择最便捷的伦理之路,就像他经常选择荆棘最多的审美之路一样,这仅仅是由于那时通往他选定的目标最短的一条路。”他分享纳博科夫的敏感和仁慈,无法对自己已经发现了的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为此痛苦不堪:“我经常觉得我是坐在一群瞎了的疯子中间”,因为只有他能看到一个乞丐的受损的尊严,一个女人耳中的药棉,一个女孩的“非常轻微,非常轻微的跛足”。他的死映射着纳博科夫对死亡的态度。他死于病榻,死于心脏病,而且还是家族遗传,而非像他热恋的轻浮女子尼娜所想,诗人必然死于决斗,死于自杀。死亡是必然的,日常的,诗人之死为何一定要与众不同?纳博科夫拒绝让塞巴斯蒂安之死实现人们对诗人的无稽幻想。

但诗人的死却能以某种方式沟通阴阳两界,注入生者的灵魂,更新生者的生命。当我们随着V去探索塞巴斯蒂安最后的致命的爱情时,我们也在向塞巴斯蒂安的死亡靠拢。细心的读者将得到奖赏,他们将发现,塞巴斯蒂安的小说始终在影响着V的探索过程,或者说,V的探索经历总是与哥哥的作品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与平行,仿佛V只是哥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又仿佛是哥哥的亡灵在冥冥中协助着弟弟的侦查,指点着这部传记的完成。究竟是谁叙述了谁?谁是真正的叙述者?“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小说中反复回荡着这样的疑问,直到小说结尾,它变得无法回答——

“灵魂只是存在的一种方式——而不总是一种固定的状态——任何灵魂都可能是你的,只要你发现它并跟它一道呼吸。人死之后完全有了一种能力可以由意识地生活在任何一个选定的灵魂中……这样一来——我就是塞巴斯蒂安·奈特。我觉得自己好像在一个灯火通明的舞台上扮演着他。……塞巴斯蒂安的面具牢牢地粘在我脸上,那种相像再也洗不掉了。我是塞巴斯蒂安,或者塞巴斯蒂安是我,或者我们可能都变成一个我们俩都不认识的人了。”[2]

译后记《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八九九—一九七七)用英语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纳博科夫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九一九年,他们全家为躲避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而逃亡到英国,他进了剑桥大学。一九二三年大学毕业后他定居柏林,用俄语创作诗歌和短篇小说。后来由于纳粹德国崛起,他流亡到巴黎,继续用俄语写作,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在西欧文学界小有名气。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他在巴黎用英语创作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据说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只好在卫生间里写作。一九四〇年,他在纳粹入侵法国之前移居美国,并带去了此书的手稿。一九四一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由美国新方向出版社出版。此书长时间没有受到评论界的重视,直到他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一九五五年)获得国际声誉后才得到重新评价和认可。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奈特是一个虚构的俄裔英籍作家,他行踪隐秘,特立独行,以擅长写“研究小说”著名,但不幸英年早逝。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V是塞巴斯蒂安的同父异母弟弟。为了反驳传记作者古德曼对已故哥哥的歪曲,他决心为哥哥写一部传记。然而他对哥哥并不完全了解,加之缺少文学创作经验,写传记有一定困难。他仔细研究了哥哥的作品和少量遗留文件,走访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力图追溯哥哥生前的踪迹,特别是要解开其两次恋情之谜。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个有才华、有个性、有怪癖的小说作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叙述者本人也在调查和写作过程中思考人生,思考文学创作,成了书中的又一个主人公。

对于《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许多欧美评论家已从不同角度做了评论,其中“带有不合理的魔幻色彩的文学侦探小说”(见英文版封底)这一评价似乎更为贴切。译者认为,这部小说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解读:

从“侦探小说”的层面上讲,这部小说具有扑朔迷离、悬念迭生的特点,叙述者V虽然不是在侦办犯罪案件,但也是在破解一个秘密。由于“破案”所需的线索散见于全书各章,因此读者必须反复阅读,和叙述者一起观察、思考、分析,才能理出头绪,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并感受探秘的玄妙和破谜的惊喜。

从“现代主义小说”的层面上讲,这部小说具有许多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如意识流、内心独白、戏谑性模仿、打乱时空顺序的叙述等等,甚至带有一点荒诞的(或者说魔幻的)色彩。主人公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思想和现代派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消极看法。然而在小说快要结尾时叙述者还是暗示了某种“毋庸置疑的谜底”,相信作家去世后其精神将在作品中永存。

从“关于文学题材的小说”的层面上讲,这部小说探讨了一个作家的人格和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以及“研究小说”和“传记”的创作方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叙述者V虽然声称不想把哥哥的传记写成“小说化传记”(biographies romancees),但从他讲述的调查和构思过程来看,最终的成果仍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许多虚构成分,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第一手资料(如塞巴斯蒂安的言谈、日记、书信、论文等),只能以自己的回忆为基础,从哥哥的小说作品中寻找其思想轨迹,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猜测、分析、拼凑和想象,这必然给他的叙述加上诸多主观因素和虚构因素。

纳博科夫的小说通常具有多重含义,因此除了上述三个层面之外,读者还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出发阅读这部作品,做出更多的解读,感受更多的乐趣。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得到了南开大学孔延庚教授、谷恒东教授、陈曦教授、李珠副教授和天津大学潘子立教授在俄语、法语、德语方面给予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2]

本书亮点文体大师纳博科夫用英语写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一部被忽视的伟大之作。

被认为是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的试验性文本。

这本书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据说,当时纳博科夫住在巴黎一个狭小的房间,为了不打扰妻子以及刚出生的儿子,他用浴室做书房,在坐浴盆上完成了这本书。虽然“出生”卑贱,这本书却已经显示了纳博科夫对英语的驾驭能力,并成为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最喜欢的纳博科夫作品。[4]

权威推荐纳博科夫按照散文创作应采取的唯一方式来写他的散文体作品,那就是:激情的方式。

——约翰·厄普代克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一部罕见的优秀作品,罕见而闪闪发光,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讽刺小说。

——康拉德·布伦纳,曾为1959年版的本书作导读

这本书用它最独一无二的方式诠释了真实身份与文学传记这一双重主题,是一篇充分展现人类思想活动与写作技巧的伟大之作。

——艾里斯·巴里,最早评论本书的评论家之一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与作者纳博科夫自己最相关的一本小说,他讲述了一个作家是如何被人误读的。[1]

——止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