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蚀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wave cut notch

又称浪蚀龛。指在海岸线附近出现的凹槽形海岸,海蚀作用首先发生在海面与陆地接触的地方,这是因为浪浪打击海岸主要集中在海平面附近。在有潮汐的海滨,一般是高潮面与陆地接触的地方。由于激浪的掏蚀或海水的溶蚀,使海岸形成了槽形凹穴,断断续续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因此古海蚀穴可以做为古海岸线高度的标志。

当波浪从两侧打击突出的岬角时,可在其两侧形成海蚀洞,洞扩大之后可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拱桥顶板崩坍可形成海蚀柱,有时海蚀柱也可能是原坚硬岩体的残余。

又称浪蚀龛。是海崖裂缝受海浪侵蚀作用留下的洞穴。穴深数厘米至数米。包括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尤其在石灰岩上颇为活跃,次为火山岩。石灰岩海崖的海蚀速度每年≤1.5毫米,随暴露程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海蚀穴的形成与海平面的关系密切,分3种类型:①潮下带海蚀穴。部分或全部发育在水下,其形成为生物或化学作用;②潮间带潮汐海蚀穴和潮间带破浪海蚀穴。前者整个或部分在潮间带掘成,后者通常在高潮位上掘成;③潮上带海蚀穴。发生在浪花带及其附近。在海崖高潮位以上不同高度上出现的古海蚀穴,表征海平面间断下降或发生突发性垂直构造运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