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纵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摘要:太阳纵队:1960年代,北京最为活跃的地下文艺沙龙,组织者张郎郎。

太阳纵队-简介

1960年代,北京最为活跃的两个地下文艺沙龙,一个是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组建的“X社”,另一个便是张郎郎组建的“太阳纵队”,曾被称作是“中国文艺复兴最初的梦想”。只是在特殊年代里,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亦是一种罪。郭世英很快遭批斗,被反捆双臂后坠亡;张郎郎则曾因思想罪一度被判处死刑 。

太阳纵队-倡导人

张郎郎,1943年生于延安中共中央医院。父亲张仃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母亲陈布文是作家,抗战时期两人就奔赴延安。1968年,“红色”出身的张郎郎因组织“太阳纵队”等多项罪名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70年3月5日, 在即将执行死刑时,被周恩来一纸救出,改判有期徒刑15年,1977年方假释出狱,后漂游海外。

2010年2月,张仃病逝。父亲病危之际,张郎郎从美国返回。[1]

太阳纵队-组织成立

太阳纵队成员郭路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郎郎和同伴张久兴、张新华(其父为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张振洲(其父为大提琴家)、董沙贝(画家董希文之子)、杨孝敏等人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张郎郎诵读了长诗《燃烧的心》,在诗的结尾,他说:我们——“太阳纵队”,获得满堂喝彩。当晚的朗诵会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带来的集体狂欢的热力仍在持续。董沙贝突然兴奋地大叫:“咱们就真的立刻成立‘太阳纵队’!”大家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如何活动,如何自己动手刻钢板,自己印刷等等。那天人很多,有一半人留在张郎郎家继续聊了一夜,另一半人则在大街上遛了一夜。

在一个冬春之交的日子,有着暖暖的斜阳,北师大莜庄楼的一个空教室里,七八个年轻人因为对诗歌的狂热,成立了地下沙龙——取名“太阳纵队”。阳光照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但阴影就此埋下。沙龙的核心人物张郎郎,高声宣读了起草的章程:“这个时代根本没有可以称道的文学作品,我们要给文坛注入新的生气,要振兴中华民族文化……”

太阳纵队-组织成员

1963年秋,张郎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太阳纵队”及沙龙人员又有所扩大,加入了美院同学巫鸿、蒋定粤、袁运生、丁绍光、张士彦、吴尔鹿,以及牟敦白、郭路生(即诗人食指)、甘恢理、王东白、张寥寥、邬枫、陈乔乔、耿军、张大伟等人。[1]

太阳纵队-解除组织

1968年初,文革期间,张郎郎被公安局通缉。太阳纵队随即解散。张郎郎被捕后,在军中服役的张久兴最终自杀;甘露林自杀身亡;于植信被送到新疆,上世纪80年代末回北京,在工艺美术馆当保卫,后提前退休。在张郎郎的《“太阳纵队”及其他》一文后,附了部分成员的现状:很少有人再写诗,除了仍在精神病院疗养的郭路生。张郎郎自己曾经商,也曾做过访问学者,写小说及回忆文字。[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