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描述关于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概念和定义并不很清楚。国外称Monge病(Monge’sdisease),也有人称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病(chronicmountainpolycythemia)。国内曾有人把慢性高原反应、高原血压异常和高原衰退等统归为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然而,有这些表现的人,一般无肺动脉高压,无红细胞增生过多。换言之机体无器质性病变,因此它不能成为独立的“疾病”,而是机体的某些功能对低氧习服过程中发生机能失调,是一种生理性反应。目前,在国内对混合性慢性高原病定义基本得到了一致,它是既有低氧性红细胞增生过多,又有肺动脉高压引起的高原心脏病的表现。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多发生于久居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数世居者,一般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很少见。据报道,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世居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世居者,这可能是人体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居住时间要比安第斯高原长的多有关。
症状体征1.症状本病常见于长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Hultgren描述了1例典型Monge病的临床表现:患者43岁,英国工程师,他在秘鲁莫罗科查(4500m)工作1年后开始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工作能力及效率明显降低。体检血压及心率正常,面颊及口唇严重发绀。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和分裂;血细胞比容72%,白细胞计数正常;心电图右室肥厚,胸部X线肺动脉段凸出,右心室中度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52mmHg,舒张压26mmHg,平均压40mmHg,右心房压7mmHg。他离开秘鲁回英国后症状逐渐消失,肺动脉压恢复正常。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头晕,感觉异常,记忆力减退,睡眠紊乱包括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运动耐力降低等。
2.体征由于显著的红细胞增多和低氧血症,病人的面部、口唇、鼻尖、耳朵、手指(趾)显著发绀,甚至呈暗红或黑色。个别人可有杵状指。血压正常或较低,舒张压轻度增高,脉压变小。心率轻度增快,但一般不超过100次/min。右胸骨缘心尖搏动增强。检眼镜见动脉迂曲,静脉扩张。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区闻及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重者出现尿少、肝脏肿大、面部及下肢水肿等
病理生理混合型慢性高原病[1]以红细胞增生过多、肺动脉高压和严重低氧血症为特征,而呼吸驱动减弱引起的肺泡低通气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与同海拔高度的正常人相比,本病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增高,而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Winslow对8例严重红细胞增多病人进行了放血治疗,经5周治疗后血细胞比容从75%降到45%,肺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增加,并且运动能力明显提高,但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由于红细胞增生过度使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缓慢甚至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致氧运输能力减弱。同时,因病人的红细胞2,3-DPG浓度异常增高,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显著右移,血液在肺部摄氧能力减弱,动脉血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造成红细胞增生的原因可能与通气驱动减弱引起的肺泡低通气有关。显著肺动脉高压是本病的另一特点。Hultgren在秘鲁(4540m)检查了3例慢性高原病即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平均肺动脉压50mmHg,右心房压9mmHg,血细胞比容72%,肺功能正常。当病人吸入100%氧时,肺动脉平均压下降到30mmHg,但仍高于同海拔高度正常人水平。高原缺氧是发生肺动脉高压的根本原因。长期持久的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加重,右心肥厚以及衰竭;同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以及肺动脉高压,可使肺小动脉发生形态学改变,血管中层平滑肌增殖,从而管腔狭窄,肺循环阻力增大。缺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以及肺血管形态学改变的机制很复杂,它包括神经体液、化学介质、离子通道等因素参与(详见高心病节)。
通气/血流(V/Q)比值失常及肺内分流:慢性高原病病人A-aDO2明显大于正常人,这可能与V/Q比值失调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和肺血流分布必须均匀协调,即V/Q比值为0.8。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因低氧性肌性肺小动脉不规则收缩,使血流不均匀灌注,以及肺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和(或)血液黏度增高,血管内血栓形成等,均可导致肺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大为减少,生理无效腔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肺泡通气量正常而肺血流量减少,使二者比值增大,病变区的气体未能充分进行交换,出现低氧血症。另外,有个别病人即使吸入高浓度的氧则不能改善低氧血症,这可能由于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的肺内动.静脉分流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