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宝钢大舞台位于世博园浦东园区,西邻卢浦大桥,北接黄浦江,东靠世博中心,南邻浦明路,由3000座
宝钢大舞台的主演出区、500座的小演出区构成。在世博期间成为各国家馆馆日、各省市馆馆日等庆典的场所,各类群众性综艺演出的场所。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宝钢大舞台将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场馆之一。
世博会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大展台,也是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大舞台。位于世博会园区的浦东B片区内的上海世博宝钢大舞台,采用
多种适宜技术手段对原有工业厂房进行更新改造,体现出对历史的传承和建筑的可持续理念,也突出了生态世博、绿色世博的主题。
宝钢大舞台原为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总体设计遵循世博园区的总体规划理念,利用保留厂房的结构体系加以改建,并使建筑充分融入环境。设计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厂房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延续历史记忆。
建成后的宝钢大舞台处于世博公园绿地之中,沿黄浦江横向展开,成为浦江两岸景观带中的一个亮点。3500座的观演空间相对固定,可满足各种综合演出的需要。同时考虑空间的可变性与灵活性,以满足世博期间不同的表演需求。在南侧浦明路设置车行入口和集散广场,以供人流集散和地面临时停车。届时观众由浦明路侧集散广场进入基地,沿主楼梯与电梯进入二层公共活动平台,疏散时人流可分别从建筑内部和外围的疏散楼梯迅速疏散至世博公园。在半岛式舞台后部设置的电动门可打开,演出时可以以黄浦江作为背景。[1]
设计导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演出场馆——“宝钢大舞台”内部装饰正加紧进行,预计今年底全部建成。
上海世博宝钢大舞台位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浦东B片区内,位于世博滨江公园的入口,卢浦大桥以东,北临黄浦江,东接世博中心,轨道交通13号线于地下通过。
宝钢大舞台工程将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加以改建,使之成为具备3500座规模的开敞景观式演艺场所,从而在世博会期间进行主题演出以及各类非主流的综艺表演,包括各国家馆日、各省市馆日、各主题馆开馆日的庆典及表演,以及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天天演”活动等,最终与新建演艺中心在演出功能上达到错位互补。
宝钢大舞台是世博园区内众多旧厂房改造项目中的一项。改造厂房由主厂房和连铸车间组成,主厂房2000年建造,钢结构梁柱排架结构,面积8660平方米;连铸车间1987年建造,混凝土排架结构,面积2540平方米。
改造后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2490平方米,地上二层,连铸车间建筑高度30米,主厂房建筑高度23米,主观众厅规模约3000人,小剧场约500人。
设计风格昔日厂房变身“宝钢大舞台”亮相世博江畔
为了保持世博滨江绿地景观的完整性,设计将观演、展示、休闲等主要功能空间设置在二层平台;底层采用架空形式,设置演出准备区、设备区等辅助用房。将室外绿化、水系延伸至底层空间,使景观充分渗透至建筑内部,除舞台、道具间及辅助配套用房封闭以外,观演空间全部敞开。在建筑的南侧设置大面积的通高空间,将底层的室外绿化和水系延伸到建筑内部,改变了曾经工业场所的性质,消融了钢结构体量的生硬冷酷感受,营造了轻松有趣味的人性化环境。
在设计上,也重点考虑了沿黄浦江、世博轴、卢浦大桥等主要节点观察宝钢大舞台的景观视线要求,自由流畅的滨江绿地景观与结构通透挺拔的宝钢大舞台达到了很好的共鸣。
宝钢大舞台作为世博会的重要演出场所,其建筑形态既反映内在功能与结构,又是所在区域的视觉中心。设计充分尊重工业建筑的历史原貌,不改变原有钢结构材质的肌理和色彩,新增构件以轻质、可重复利用为原则,并通过色彩、构造等手段与保留结构明显区分开来,体现可识别性原则,以反映历史的更新过程。
考虑到宝钢大舞台的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开敞空间的特性使得中央空调系统无法设置。设计根据使用要求和特点,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手段使开敞空间局部温度降低,改善人的舒适度,创造人性化环境。
比如在建筑的屋顶,西、南立面设置了种植绿化以隔绝夏季的太阳辐射热,降低表面温度;在入口空间和南侧种植墙面局部采用水喷雾系统,从而缓解过高的温度。在主观众区上部设置直吹坐席的风管送风系统,将取风口设在比较阴凉的架空层下部。系统在人员密集时使用,通过增加体表的空气流速,提高温度耐受性,让观众能更安心地观看演出。
布局特点工人在为“宝钢大舞台”演出舞台装饰施工
车间变身上海最大剧场
宝钢大舞台由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厂房改建而成,位于浦东世博公园的腹地,西邻卢浦大桥,北接黄浦江,东靠世博中心,南邻浦明路,轨道交通13号线从其下方穿越。华东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所所长、宝钢大舞台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杨明日前介绍说,大舞台由原特钢车间8660平方米的主厂房、2540平方米的连铸车间组成。按照要求,宝钢大舞台作为世博园的配套设施,要改建成一座拥有3500个座位的“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包括3000座的主演出区、500座的小演出区,这个规模超过了目前上海的任何一家剧场或电影院。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国家馆馆日、各省市馆馆日、各主题馆馆日的庆典都将在宝钢大舞台举行,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天天演”等各类群众性综艺演出也将在这里举行。
保留屋顶3个高炉风帽
然而,原特钢车间的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要变成一个拥有3500座位的演出场所,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如何既满足演出功能,又能反映工业遗址的文化特征?“这些挑战迫使设计方放弃了‘改造’的思路,代之以‘顺从’的姿态,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既有资源的调整利用上。”华东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所主创建筑师、设计室主任刘樯说。如今,在世博公园的“拥抱”中,大舞台以黄浦江为天然背景,内设主演出区和小观众厅。其中,主演出区位于整个建筑的东侧,设固定座位1000个、临时席位1000个,还可根据需要增加约1000个座位。“在改建中,原厂房的建筑结构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杨明说,比如保留了屋顶上标志性的3个高炉风帽,既能给室内通风,又能让人们想到钢铁车间里曾经热火朝天的场景。
废钢炉制成各种雕塑
为保障大演出区3500名观众有开阔的视野,原厂房内的四根钢结构柱被拆除,在局部增加托架梁,使空间跨距从20多米增加到40米以上,并保证了建筑安全。大舞台还保留了原厂房的1500平方米钢平台,改造成观众活动区的一部分。而为了使观众既看到工业遗存的历史痕迹,又能同时体会到新建筑的魅力,设计遵循了文物保护中的“可识别性原则”,对旧构件大多只进行基本清洁,保持斑驳的原貌色彩;对新构件则要求明亮光洁,可以清晰辨认。此外,原有的钢炉、冷却管、巨型螺栓等构件被制作成大小不一的雕塑,分布在大舞台内外,成为一道景观。
宝钢大舞台----内部结构特点
跟早报游宝钢大舞台
融冰降温,28℃冷风直送观众席,宝钢大舞台没有墙壁,是个开放的空间,但通过遮阳、通风、立体绿化三大技术,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观众在室内不用空调,也能感受到徐徐凉风不断吹来。宝钢大舞台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杨明日前介绍说,宝钢大舞台在东、西、南三面都有遮阳设计,其中西面和南面建有绿化墙,用植物阻挡、吸收阳光。此外,大舞台还用“草毯”覆盖钢板屋顶,减少阳光直射的热量。“草毯”可吸收雨水,平衡屋顶的巨大蒸发量,多余的雨水将流入地面上的景观水池或草地。为提高通风效果,宝钢大舞台呈东西向,南面迎向上海夏季主导的风向,北面则是开阔的黄浦江,非常有利于形成凉爽的穿堂风。
同时,屋顶的三个大风帽装有风扇和遮阳板,可以将室内的热风“拔”出去,加速室内空气流动,快速补充室外空气。与此相连,观众区上部安装了一套风管送风系统,出风口就对着观众席。通过这些手段,夏天里的热空气经过树荫、景观池水蒸发进入大舞台内部,再快速流到黄浦江。电脑现场模拟显示,当大舞台台口外侧的大空间区域温度为32℃~35℃时,侧台人员停留区域温度可以控制在26℃~29℃,舞台中央温度可以控制在28℃~32℃。而根据极端高热天气的应急预案,观众席送风系统取风口还预留了一块空地,可以快速搭建保温性能良好的临时活动房,并在内部摆放冰块,构建一个临时的空气冷却室。这样,送风系统的风温就能从室外的38℃降到平均28℃左右,再送入观众席,使观众席中心区域温度下降到34℃左右。
楼板打洞,竹子长进二楼
在改建前,受防汛墙的阻挡,从宝钢大舞台看不到相距咫尺的黄浦江。为此,设计人员将主演出区、小演出区都设置在离地5米的架空平台上,观众可以一边看演出,一边远眺黄浦江风景。架空平台还与世博园的高架步道相连,能快速疏散观众。观众从其他场馆进出宝钢大舞台,可以先从浦明路的广场进入大舞台内,再爬楼梯或乘电梯进入二层观众区;也可以直接从高架步道进入。大舞台的架空平台下部除设置有卫生间、后台、机房等设施外,其他为绿化景观、透水混凝土地面,与世博公园的水景、绿地自然连接。为了保证大舞台架空平台下部植物的存活,增加观众的视觉层次感,架空平台上安装了多处镂空的楼板,使竹子等高大植物可以穿过楼板生长,为钢筋铁骨的大舞台增添了自然清凉的绿意。[2]
生态规划宝钢大舞台生态绿墙的总体规划设计遵循世博园区的总体规划概念,让建筑充分融入环境,使之成为公园中的舞台。在具体设计上主要突出了遵循最大限度地保留、再利用的原则,体现可识别性、景观渗透,将建筑消融于环境、强调“低技”策略利用生态植被节能降温。
生态绿墙的栽植盘由栽培单元、卡座、栽培盘(底盘)三项组合而成。这套组合最大的优点是能让植株获得最大限度的根系生长空间。在苗圃内,栽培单元加入超轻栽培介质(内含吸水介质)后,植株在栽培单元内直接培育,经过一到两个月的生长,植株已枝繁叶茂,此时将超轻栽培介质均匀填充于栽培盘底部,再通过卡座将栽培单元稳稳地卡在栽培底盘上。
整个栽培盘由36盆栽培单元组成,而植株的根系可以透过栽培单元和卡座直接生长到栽培底盘的介质内。有了底盘介质的保障,即使栽培单元内的介质由于强风和暴雨的冲刷有所流失,也不会造成对植株的影响。最后就可以将整套栽植盘安装到绿墙的固定框上,再以螺母、垫圈、弹性垫圈,将安全防护网锁在固定框上,防止植栽意外掉落。防护网罩用的是9毫米的圆钢,可以将每一个栽培单元横向固定,确保不会从栽培盘上掉落。
生态绿墙的给水系统没有使用目前常用的滴灌系统,而是采用大口径直接给水,在不知不觉中给绿墙的每棵植株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