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游仙区辖镇1941年置石马乡,1958年并入东村乡改石东公社,1960年更名石马公社,1985年复置乡,1992年建镇。位于区境西北部,距城区10.6公里。面积53.5平方公里,人口2.4万。宝成铁路穿境而过。辖七姓、涪江、横山、紫府、翠屏、解放、文峰、百胜、天林、石锣、天坪、飞凤、狮俺、五显、团树、金字山、张家坪、光明院18个村委会和石马镇场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特产麦冬、生姜。
总人口
17386
男
8811
女
8575
家庭户户数
5632
家庭户总人口(总)
17131
家庭户男
8588
家庭户女
8543
0-14岁(总)
3177
0-14岁男
1580
0-14岁女
1597
15-64岁(总)
13000
15-64岁男
6619
15-64岁女
6381
65岁及以上(总)
1209
65岁及以上男
612
65岁及以上女
59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6088
石马工业情况:全力打造“城北工业集中发展区”
日前在由省中小企业局举办的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会上,游仙区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凭借突出的业绩和优势,在全省132个参会成员单位中脱颖而出,顺利获得“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称号并授牌。从昔日传统的蔬菜种植基地“蝶变”成为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石马镇只用了短短一年半时间。
明确定位
向工业大镇转变
游仙区石马镇地处绵阳城市偏北端,西南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近在咫尺,集镇核心区又是川陕、绵渝高速公路的连接点,镇内有石马火车货站,宝成铁路贯穿全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和人才资源优势。石马镇有多年蔬菜种植历史,曾有绵阳城市“菜篮子”之称。近年来,该镇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发展工业,使石马由单纯的农业乡镇开始向工业大镇转变。
2007年5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游仙区正式成立了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将位于石马镇中心地带约5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工业发展区。工业集中区在产业发展定位上,紧紧依托绵阳科技城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配件产业等军转民高科技产业,搭建科技城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平台,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滨江高档商住业。
筑巢引凤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为降低入驻企业创业成本,石马镇积极筑巢引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引进投资商绵阳兴国旺机械加工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3.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加大投资用于水、电、路、气管网建设,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硬件上的服务,石马镇还通过市场化运作,成立了企业服务公司,主动为企业开展土地分割、融资担保、协调贴息贷款等“交钥匙”工程,为入驻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迪弗电气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石马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当初,技术人员出身的刘刚只有120万元创业资本。“仅购置机器和原材料两项开支,创业资金已所剩无几”。回想起创业时的艰难,刘刚感慨不已。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镇上领导主动出面为他跑贷款,协调解决用地等难题,使企业很快走出了困境。去年,企业年产值已经突破3000万元,不但为国家上缴70多万元的税收,还为镇上解决了40多个剩余劳动力。
谋划发展
抓住灾后重建机遇
“5·12”特大地震后,石马镇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狠抓灾后企业复产和项目包装申报工作,并以项目引进为重点,狠抓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2008年12月18日游仙区举行的全区18个灾后重建工业项目集中开工典礼上,石马工业集中区开工项目占到了10个。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石马镇先后引进并落地开工的工业项目达到18个,并有5个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落实过程中。引进项目开工率达到94.7%,竣工项目3个。去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04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2.81亿元,较上年增长79%。
镇党委书记、石马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张小平告诉记者,石马镇将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完成集中发展区各项设施建设,引进规模以上企业约100家,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聚合,实现年产值30亿元-50亿元,实现税收1亿元-3亿元,使石马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绵阳“城北工业集中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