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拉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前苏联指挥家

孔德拉申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CD

孔德拉申(1914—1981,Kirill Kondrashin),又译康德拉辛,前苏联指挥家,1914年生于莫斯科的一个音乐之家,父母都是交响乐团演奏员;1932年,孔德拉申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师从鲍里斯·海金学习指挥,毕业后接替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担任了列宁格勒小剧院指挥。

1943年,孔德拉申就任苏联大剧院常任指挥,他利用一切机会来拼命地扩充曲目和丰富经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正在进行着一种技术和经验上的积累”。

1960年至1975年,孔德拉申担任莫斯科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在他的领导下,该团成为能与穆拉文斯基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分庭抗礼的一流团体。这期间,他将自己的指挥重点从歌剧舞剧方面移到了交响音乐方面,上演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音乐作品,其中还指挥首演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4、13交响曲以及许多前苏联当代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

孔德拉申录制的经典CD唱片

此外,孔德拉申在这艺术上已臻成熟的十五年当中,还广泛地出访过许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的很多重要的交响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1979 年,他来到荷兰担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1981年于阿姆斯特丹病逝。

孔德拉申的指挥风格是朴实、精确、全面和严谨;他十分强调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和戏剧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精致完美的艺术境界。他在指挥时总是尽量避免表面上的过分激动和夸张的气氛,而是用一种简洁纯朴的方法,将管弦乐队的鲜明色彩性和宏伟气势表现出来。

孔德拉申是苏俄指挥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同代人,对作曲家的经历及生活环境有深切的了解。因此他以粗犷、厚重及充满戏剧化的手法诠释出来的音乐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他对肖氏交响曲中许多弱音和强音的处理相当独特,也善于运用内在具体意象来达成特殊情调和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