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蜀君子曰苏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原文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选自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翻译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小时候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到读书,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 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阅读答案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C)

A.岁余,举进士,再(第二次)不中。B.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尽,全)。

C.绝(绝妙)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C.故号“老苏”以别(区别)之。

2、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意思相同的是(D)

A.此不足(为)吾学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B.涵蓄充溢,抑(而)不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必造(于)深微而后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以)其父子俱知名;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苏洵起先"举进士再不中",后来"其文以为师法"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

经过了五六年的潜心认真读书,注重积累,厚积而薄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